不知道去过上海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
在一些僻静的街道或者老房子的聚居区,
可以看到很多废弃的水井。
马路旁的水井,
在许多城市里已是少见,
对于这座梦幻摩登的城市来说,更是,
是更特别的存在。
柏油水泥路面的底下,
水井里的汩汩清水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路边,
呈现出理所应当的姿态。
01
水
也就是说,
只要人们愿意,
这些井水是可以饮用的。
不过,出于安全与方便的考虑,
饮井水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但是在炎热的夏天,
将硕大的西瓜绑了放到井里边,
拿出来的时候冰凉爽口,
是多么不错的“冷藏”方式。
△水井冰西瓜
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
它们在默默发挥着作用。
每年夏天,蚊虫难耐。
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前提下,
往水井里投放驱蚊虫的药,
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驱蚊效果。
就像古代大疫,
最有效的投药方法不是分药,
而是向水井里投药,
药到病除,药到蚊除。
韩起澜先生在他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书中提到,
迁徙到上海的苏北人,
在破败的屋子里用不上城市的自来水,
水井里又是脏水遍布,
用水问题成了生存的一大难事。
工部局每天一个小时的放水时间,
他们要走很远的路,
到街上接水、送水,如此循环。
事实上,
许多上海家庭也不是在城市通自来水后,就能第一时间用上的,
井水依旧是他们生活用水最主要的来源。
上海的老弄堂里,
还可以见到自来水管旁贴着手写的“节约用水”字样,
映衬着那段艰难的用水岁月。
如今的上海,
老城改造翻新,
那口或许见证了艰难创业的水井,
早已不见踪迹。
但在上海静安寺,
还有一口不一样的古井,
——涌泉。
据说井中的水会像沸水一样翻涌,
所以这口井又叫沸泉,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井连通外海,
有潮涌之起落状,
因此叫涌泉。
这口古井以前静安寺的正门与大殿之间,
遗憾的是,
清朝末期上海静安区被划为英租界,
英国人为了修马路,
将静安寺正门缩进近十米,
涌泉就这样裸漏在了寺庙之外。
不过,马路中央有一个古井,
也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风景。
当时的英租界路标采用中英文双语,
这条路的路标便是——
静安寺路,BOLLING WELL ROAD,
译为 “沸泉路” ,
正是现在的南京西路,
但这口井早已被填平,
如今已难觅踪迹。
在上海嘉定区也有一口井,
叫 “济生井” 。
时间不长,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1925年,“齐卢战争”爆发,
伴随着战争一起到来的,
是数以万计的伤亡。
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在组织中开凿出一口大井来供大家用水,
因此,得名“济生井”。
一口“济生井”,广济天下人。
02
井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
中国最早的水井出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地区。
古井建造也有讲究,
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
内部为井底、井壁,
现存于世的古井井壁通常由青瓦垒置,
称为瓦井,
也有用砖垒置的。
这样砌筑的井壁有助于保护井内,
避免泥土塌陷,
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
外部由井台、井圈构成。
井圈高高凸起,安装在井台之上,
起到警示作用,保护安全。
同时井圈也有装饰作用,
工匠往往会在井圈上作造型,
现存很多古井的井圈造型多为文字装饰或线条装饰,
蕴含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逐水而居,是自古以来人们生活的第一准则,
水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湖泊河流的依赖。
处于入海口的上海,
有着天然的地下水位优势,
井不需要打得很深,
就可以看到地下水。
△淡井庙古井遗址,图源:微博@上海黄浦
不过,也正是由于沿海,
上海的水都普遍偏咸,
因此“味甘”的井水便十分难得。
在上海瑞金路,便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味甘。
据当时的传言,井水能治疗某种疾病,
因此这口井旁边的城隍庙便香火不断,
这座庙也被称为“淡井庙”。
△瑞金洲际宾馆
说起淡水井,
也就是现在的瑞金洲际。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是上海老城区的“根”。
在上海市中心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
仍拥有着大片的草地与花园,
不愧是老一代上海人心中的传说。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
古人常常把古代城邑中集中交易货物的场所叫“市井”,
也把水井比作家乡,称为“乡井”,
远离故乡叫“背井离乡”。
人们聚井而居,逐水而活,
逐渐形成乡村城镇,
如今上海街头的许多老井被改造,
与水井的记忆也逐渐消散,
只有偶尔能够看到的一两口水井,
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