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

杨万里,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厌烦官场政治,向往恬静闲适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了许多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 趣的诗词,称诚斋体。

他笔下的乡村底层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2],孩童或天真活泼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3],或聪慧可爱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4]。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5],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拓展:诗词赏析-

1.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

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莳:移植。

匝:遍;满。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lí)落疏(shū)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新绿 一作:花落)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一说湖南攸县东北,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急走:奔跑。走,跑的意思。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创作背景

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4.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赏析二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5.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tái),偶欲看书又懒开。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1.6米。

戏掬(jū)清泉洒蕉(jiāo)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掬:两手相合捧物。

这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的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