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在《天演论》中曾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在赫胥黎看来,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否则在生存危机来临时,必然会被自然界所淘汰。
从生物演变的历史来看,这种观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生存,许许多多的生物也都主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可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生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生物一边进化一边灭亡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3亿年前有种会走路的鱼,却连续四次巧妙地躲过了地球生物大灭绝。尽管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时至今日,这种生物依旧在地球上生存着。
腔棘鱼
这种生物便是腔棘鱼,属于肉鳍鱼纲中的腔棘鱼目。
腔棘鱼
在最开始的研究之中,科学家们猜测,至少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腔棘鱼就已经彻底在地球上灭绝。然而1938年南非村庄中一种名叫矛尾鱼的意外出现,却彻底改变了这种观点。
腔棘鱼
从外表上来看,腔棘鱼除去鱼鳍呈现肢体状态之外,和其他鱼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相比于绝大多数化石种,腔棘鱼的体重更重、身体粘液也更多。
而作为目前世界上人类已知的最古老鱼类,腔棘鱼之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被人类发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生活的环境离人类世界实在太过遥远。
在距离海面11000米的海底深处,腔棘鱼正在不停地游动。对于腔棘鱼而言,这个区域的海水压力完全无法对它们造成任何压力。可对于人类而言,这个区域却是绝对的生命禁区。
人们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腔棘鱼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可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以后发现,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强悍的适应能力,腔棘鱼才能够连续四次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成功逃脱,并穿越千万年的时光重新出现在人类眼前。
腔棘鱼内部结构
不仅如此,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三亿年前,腔棘鱼的形态和现如今还大有不同。在那个年代,腔棘鱼的肢状鱼鳍甚至能够帮助它们在陆地上活动。而有关腔棘鱼的整个逃生经历,一切还要从地质时代的第四个纪——泥盆纪开始说起。
鱼类时代
了解地球发展的人都知道,早期的地球环境根本无法让任何生物生存,略显疯狂的地质运动,更是让生命组成的许多必要物质完全无法出现在地球上。一直到许久的时间推移之后,最原始的细胞生物才终于有机会在地球停留。
自然界的地质运动
在这之后,地球环境再次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原本的单细胞生物也逐渐开始朝着多细胞生物发展,生命的种子终于在地球上生根发芽。等到了泥盆纪时期,海洋成为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随着海洋的不断运动,一部分陆地也终于出现在海洋之中,成为了地表上相对比较突兀的岛屿。
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地球主宰其实还在鱼类手中。古生物学家们在研究这段时间的地球历史时,也同样习惯将这个时代称之为鱼类时代。作为挺过四次生物大灭绝的主人公,腔棘鱼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展现出强悍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即便在生物大灭绝事件没有来临的时候,腔棘鱼的生存能力也值得人们敬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由于鱼类数量的剧增,各类鱼群在海洋中的生存压力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
而到了泥盆纪末期,地球上的火山再次引来活跃期以后,火山运动喷涌出的岩浆便是地球对那个时代所有生物的一次考验。在大量岩浆迸发之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等气体剧烈增加,海洋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变化中,在那个时候并不起眼的腔棘鱼却以最强悍的姿态生存得下来,挺到了下一个纪元。至此,腔棘鱼正式度过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难关,也即将迎来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挑战。
腔棘鱼的成长过程
出水呼吸
当火山运动逐渐归为平静之后,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大量二氧化碳便成了植物最好的营养成分。只不过在那个时候,植物虽然能够迅速成长繁殖,但对自然界许多物质的分解能力却并没有发展到现如今这个阶段。
正因如此,不少植物无法吸收的一些化合物就会随着雨水流动进入海洋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海洋中重新布满大量鱼类,且海水富营养化以后,水体氧气就成了地球对海洋鱼类的第二个考验。
水体富营养化
了解水体缺氧的人都知道,鱼类在这种环境中根本无法生存,最终的归宿也必然是窒息而亡。可腔棘鱼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却并没有选择轻易的妥协。
当绝大多数鱼类都因缺氧而亡时,腔棘鱼却凭借鱼鳔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做到了出水呼吸,即直接分解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这样的方式,腔棘鱼再一次度过难关。
鱼类体内鱼鳔的位置
只不过相比于第一次依靠纯粹的身体素质度过难关,其实腔棘鱼第二次度过难关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要知道鱼类即便能够做到出水呼吸,对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同样会有一定的要求。
而在那个植物疯长的年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刚好满足腔棘鱼对氧气的需求。正因如此,腔棘鱼才能有幸见证二叠纪的历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真的是运气使然,那也是其他生物只能羡慕的运气。
上岸觅食
在发展到二叠纪时期以后,地球陆地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于其他海洋生物而言,腔棘鱼本就比较粗壮发达的肢状鱼鳍也就让它们多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上岸捕食。
古生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尽管就现如今发现的二叠纪腔棘鱼化石来看,这种鱼类的鱼鳍还没有完全进化为四肢,但其实已经拥有让它们在淤泥上缓慢爬行的能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鱼类就曾在岸上走路捕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腔棘鱼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进化方向。选择上岸捕食的腔棘鱼,在脱离海洋以后,已经完全适应了陆地的生活。像我们如今在陆地上看到的许多脊椎动物,其祖先或许都和腔棘鱼有一定的联系。
而选择继续在海洋中生活的鱼群,则坚持在海洋发展的原则,尽管表面上和之前没有任何变化,但其生存能力却早已在经年累月的锻炼下,远远强于其他生物。
到了距今大约2.5亿年前左右,第三次生物灭绝灾难正式来临。如果通过电脑模拟的方式重现这场灾难就会发现,此次灾难的降临形式,似乎与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十分相似。可事实上,在这一次生物大灭绝之中,除去空气再次受到严重污染之外,空气中夹杂的大量毒性同样对生物生存形成了严重影响。
只可惜对于已经升级到一定层次的腔棘鱼来说,这种级别的灾难依旧没能对它们造成太大威胁。尤其是当其中一部分腔棘鱼通过不断降低自己的生存深度,完美避开灾难威胁以后,腔棘鱼族群再次得以延续。
淘汰恐龙
在连续经历了三次生物大灭绝的灾难以后,原本已经上岸的许多脊椎动物再次回到海洋之中,地球生命再次迎来了短暂的鱼类时代。然而陆地的存在,必定意味着生命迁徙的方向会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鱼类再一次向陆地走去。
也正因如此,恐龙逐渐成为了陆地霸主,而海洋中的许多肉鳍鱼,则对腔棘鱼形成了新的威胁。只可惜相比于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不知道多少时代的腔棘鱼而言,这些新兴的猎食者虽然身体素质强悍,但依旧没能对腔棘鱼构成多少威胁。
等到了三叠纪末期,也就是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陨石的到来,再一次对地球所有生命进行了一次突击测验。即便是对地球演变过程不太了解的人也知道,因为陨石撞击的影响,恐龙彻底在地球上灭绝。
在很多人看来,恐龙之所以会灭绝,主要原因就在于体型绝大,且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后,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可事实上,由于陨石撞击以后所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才是真正让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数生物灭亡的原因。
活化石
事实上,在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过后,许多古生物学家们都认为腔棘鱼和恐龙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毕竟相比于前面几次灾难,第四次生物灭绝灾难的威力和影响不知道增强了多少倍。
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1938年的一天,南非东伦敦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拖网渔船却捕获到一条十分奇特的鱼。相比于平常所见的大多数鱼类,这种鱼拥有两只十分肥大粗壮的鱼翅。从外表上来看,简直就像是陆生动物的四肢一样。
只可惜对于当地渔民而言,这种外表特殊的鱼,并不具备任何科研价值,唯一能够研究的便是其肉质口感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好在就在此时,在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正巧看到了这条鱼。
对于拉迪玛女士而言,港口中所有的鱼类原本都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可当看到这种拥有特殊外表形态的鱼类时,拉迪玛竟一时感到迷茫。
属于腔棘鱼目的鱼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拉迪玛特意将这只鱼画下来请教南非著名鱼类学家的史密斯教授。经过观察之后,史密斯教授断定这是已经被灭绝了的腔棘鱼。
只可惜等到史密斯教授赶往南非东伦敦一带时,却发现这只鱼已经被当地渔民肢解。不过此次发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在了解到腔棘鱼依旧存活的可能性以后,史密斯教授向所有渔民悬赏100英镑专门寻找腔棘鱼。
经过多年的苦苦追寻,史密斯教授最终再次收到腔棘鱼的信息。通过对腔棘鱼的观察,这种鱼类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自此以后,腔棘鱼正式被称之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