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刘凤梅:佛说贪,嗔,痴 怎么解释这贪嗔痴

时间:2022-04-19 11:06:25 热传 我要投稿

马小芳的回答:

无妄无我即无灾无难,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无妄无我菩萨境界。 贪嗔痴解释: 贪: 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嗔: 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十分有害。 痴: 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扩展资料: 贪嗔痴意义: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刚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贪嗔痴

岑松江的回答:

无妄无我即无灾无难,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无妄无我菩萨境界。 贪嗔痴解释: 贪: 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嗔: 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十分有害。 痴: 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扩展资料: 贪嗔痴意义: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刚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贪嗔痴

猪猪爱的回答:

无我 是灵魂 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李书记的回答:

佛经教理中说,人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心灵的迷惑所致,所以,又称“烦恼”为“惑”,其中“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他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万物根本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消失,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东西。由于这种愚痴,才产生了贪爱与嗔恨,结果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佛教中很少说“无妄无我”这个术语。但可以顾名思义:“无妄”,就是心无妄念,以清净的心过好每一个“现在”的日子,投入当前的事务中而心无旁骛;“无我”,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语言和行为都充满智慧,决不以先入为主的念头来影响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与行为,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从众生的利益出发。

陈易的回答: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