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该如何借力科创板时代机遇,当好长三角的“特长生”?
文 | 王颖
编辑 | 王立峰
金秋将至,全面注册制蓄势待发。
三年前,上海黄浦江畔科创板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翻开新的一页。 三年来,注册制“试验田”硕果累累——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将理想照进现实,一批批创新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如今,科创板已经成长为拥有452家上市公司、6.1万亿市值的硬科技大本营。
其中,长三角一批实力较强的独角兽企业通过科创板登陆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科创大省的安徽省,也紧抓注册制发展机遇,积极助推省内科创企业上市。 目前安徽以28家科创板申报量和1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助力其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对于处在长三角南翼门户位置,又是皖浙赣闽四省通衢的黄山,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手握黄山和徽州两个顶流IP的“大黄山”,又该如何借力科创板时代机遇,当好长三角的“特长生”?
8月23日,由黄山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主办的“长三角资本市场30人论坛——黄山峰会”在黄山盛大启幕。 此次峰会由上海浦东金融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联合黄山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财经》杂志、国元证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成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
本次峰会邀请了来自监管、学界、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重磅嘉宾, 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湖南大学教授、证监会市场二部原副主任刘健钧,国元证券总裁沈和付,安永安徽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绪刚等来自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
嘉宾们围绕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最新动态,结合科创板发展成果,共同探讨长三角科创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为安徽本土资本市场发展出谋划策。
全面注册制蓄势待发
峥嵘三十年,不负改革志。 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三十年未有之变局,变局的核心便是资本市场顶层制度改革——注册制改革。
作为我国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第一块“试验田”,成立三年来,科创板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撬动科技创新,为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董国群在峰会上表示,目前上交所按照证监会相关安排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科创板也迎来了开市三周年, 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452家,市值迈向6万亿大关,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策源地。
如今,注册制改革正处于向全市场迈进的关键一年。注册制改革的重点在哪?又将给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注册制改革是全链条、全环节的改革。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体制、退市机制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都应该围绕注册制改革进行。
“ 基于注册制的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将要沿着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改革。 ”吴晓求称,“首先,市场化改革主要是要完成中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多样性和财富管理功能的提升,这也是走向法制化和国际化的基础。法制化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法制要求,杜绝外部力量对资本市场的干预。在国际化上,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者比重,推进人民币自由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让境外的企业,包括一些中概股回归到中国沪深两个交易所。”
湖南大学教授、中国证监会市场二部原副主任刘健钧则分享了全面注册制改革下,中小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中小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创新创业,最重要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认识,二是精准定位。
对近期各界关注的“专精特新”,刘健钧认为,“专精新特”其实是创业型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创业的基本要求,没必要将之偶像化,“ 到公开市场去上市融资,企业仅是‘专精新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专精新特’后面加‘优强好稳’才行。 ”
作为科创大省,安徽省把握注册制发展机遇,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全省创新资本形成能力,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看来,在数字化时代,地方产业园区将从过去注重物理资产等重资产,慢慢转向软资产、云服务、新产业、新理念。 把原来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替换成云产业,能带来土地价值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提升,整体的税收,以及雇员平均收益水平的提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借着注册制的东风,黄山背靠资本市场这棵“梧桐树”,将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与沪苏浙一道合力将长三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引得更多企业在此“生根开花”。
峰会还举行了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南分中心”揭牌仪式 。通过“上市问诊”、“科创拟上市企业参访”等同期活动,与皖南分中心开展各项金融合作交流。着力打造安徽上市加速器示范基地,引导皖南新兴产业与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金融助力“双碳”
在我国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现,尤其是今年全世界各地出现了持续高温,这些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关。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碳排放减排时间表,提出了“双碳”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产业与经济的集聚地,同时也是耗能大户,如何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践行“双碳”目标,成为重要议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雯在谈及长三角一体化与低碳发展时提到,长三角作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其空间格局应该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存。 具体而言,经济应该是集中的,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和发展效率;生态是安全健康的,从而保障可持续绿色发展;社会是公平均衡的,保障包容性、共享一体化,实现福利相对均衡。
“在这个一体化空间格局里面,产业分工是保障经济集中和专业化发展,获取规模效益和发展效率的最重要的基础。”陈雯认为, 长三角产业集群与区域分工格局呈现中心集聚型、核心边缘分工型和相对分散型三种类型。 同时对当前产业分工趋势,陈雯也担心资本过度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呼吁把生态经济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形态,希望资本在看项目的时候更多是追求产业价值链而不是单一的产业规模。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正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而在这一长期目标实现过程中,离不开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的主动担当。
目前,所有科创板公司均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专节披露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信息,向投资者展现ESG投资价值。 通过鼓励和引导ESG信息披露,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ESG融入公司战略规划中,做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黄山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为徽文化发祥地,黄山一直在着力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让新兴产业在青山绿水间扎根。
相知无远近,志合越山海。黄山与上海,山海相望、心手相连。 30年来,安徽资本市场破浪前行、锐意进取,奏响资本市场安徽板块的华彩乐章。未来,黄山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上海,把握注册制机遇,彰显长三角南翼门户担当,共同续写新时代的“山海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