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看《水浒传》说水浒文化

时间:2022-04-23 04:21:40 热议 我要投稿

山东卫视突然变脸,台标换了,包装变了,水泊梁山的英雄们闪亮登场了。台标还保留着“S”型,它是山东与水浒的拼音首字母;淡黄则暗喻着黄河的颜色,黄河岸边的东平湖则为水浒故事提供了最佳舞台。为配合新版《水浒》播出,不光台标换了,包装、预告也都增加了水浒元素,标志着山东卫视进入“水浒季”,水浒文化这张漂亮的山东名片,将被拭擦得更加光亮。

发生在南宋时期山东省梁山境内的农民战争,引发和演变成了一种超越地域范围的水浒文化,刚烈、忠义、勇猛、彪悍的水浒文化延续了近千年。

水浒文化源于历史真实的水浒故事。政和四年(1114年)以后、宣和二年(1120年)以前六年的时间里,宋江等108将在梁山泊的起义造反,使梁山泊的威名名扬天下,使水浒故事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梁山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原名寿良山,又称良山,汉朝时是皇家猎场。后因西汉文帝次子梁孝王曾在此游猎,死后葬于山麓,汉景帝为其建墓立碑,并将良山更名为“梁山”。梁山主峰在梁山县城南侧,北面有龟山、凤凰山、小安山、金山(东平湖湖心岛)和银山等。它北起聊城(即《水浒传》的东昌府),东到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南至菏泽、巨野(即《水浒传》的济州),方圆百余里。在北宋末年,梁山泊属京东西路,在东平府寿张县、济州郓城县、济州巨野县、东平府中都县(今汶上)和东平府须城县(今东平)界内,是水浒英雄聚义造反的地方。这里是古代大野泽遗迹,现在的东平、汶上、巨野、郓城、梁山和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代大野泽的范围。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河渠的开掘以及黄河下游不断的决口改道,逐渐形成了梁山泊。梁山泊凭山势之险,成为好汉们对抗官军的理想之地。在这里,他们反对贪官污吏,动富济贫,替天行道,演绎了一场悲壮农民战争。

《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故事就长期在民间盛行。宋朝末期,民族危亡,反抗民族压迫的忠君爱国思想给水浒故事的发展以决定性影响。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方的土地沦为的金人统治,南宋朝廷处于金人的威胁之下,最后被强悍的蒙古所灭。人民在连年的战乱中,始终处于兵火与种族的煎熬和欺凌之苦,这时的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导问题。社会民族矛盾的尖锐冲突,以及人民对安定生活的企盼,便使水浒故事赋予了民族思想的内容,承载了替天行道为民祈福的精神寄托。

元末明初山东东平人罗贯中(据考施耐庵即罗贯中)将长期流传各地的水浒故事凝结在一起,写出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影响着后世。

崇尚阳刚、勇力与武风。水浒文化中,阳刚气质、勇力美学及尚武之风彪炳史册,名扬天下。水浒英雄大都体格魁伟,虎虎有生气。如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有千万斤气力”;鲁智深“生的面圆而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等等。英雄们强健的体魄,蕴蓄着驱虎豹、征强敌的力量。为此,《水浒传》中极尽推崇赞美之辞。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扬柳,梁山108将个个显示着非凡的阳刚神力。就连女性也不让须眉,孙二娘黑店耍威风,扈三娘武艺高强,阵前争胜,《水浒传》中的众多女姓亦彰显着野性与力量之美。更有征辽的胜利,成为梁山武勇精神的大检阅。

浓郁的文化风情。《水浒传》作为一幅反映北宋末年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涉及梁山英雄与封建恶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也以深刻和写实的手法广泛再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有对大都市各色居民活动的生动描述,也有对小镇商人的生活细微刻画,就连市民的日常家居、游玩娱乐、饮食享受等都有精到的展示,如遍布于大街小巷、酒楼店铺、勾栏瓦舍的“说话”(即说故事),美貌聪慧、色艺双全的惓妓,林林总总的夜市风情,以及相扑、刺字与文身等,摹写得具体真实,活灵活现。《水浒传》不但展示了宋朝市井生活的广阔场景,塑造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市井人物,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豪放的饮食风尚。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十分强烈的表现,即英雄们的饮酒、食肉、品茗。他们出入于茶楼酒肆,率性饮酒,快意食肉,不拘程式,快活逍遥。《水浒传》全书写了64家酒肆,既有东京一类城市酒楼,有州府一级的比较豪华的酒店,又有阳谷县一类的村镇酒家,也有乡村、荒岭、道路上的小酒馆;梁山英雄吃酒时用的器具大号的有担、桶、瓮;中号的有碗、角、旋、瓢、壶、葫芦;小号的有瓶、杯、盏、盅。《水浒传》“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酒宴示敬、志贺,以酒宴显英雄胆力,以酒宴展英雄抱负,从饮食方式上反映了梁山英雄的生活理念,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文化风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仅是他们基本的饮食方式,同时也寄托了英雄们向往的理想圣园。

在朝代更迭、异族统治下,面对沉重的民族苦难,水浒故事的流传、演说、演唱、整理与写定成书,歌颂了中华民族勇敢抗暴的精神、强悍鸷猛的武力和叱咤风云的气概,传播了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可以说,儒家伦理精神对水浒故事的浸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水浒英雄面对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在官逼民反的压力下,走向造反的道路,虽身居水泊被统治阶级视为“盗”、“贼”,但他们依然替天行道。“道”主要是儒家伦理意识,是社会民众奉行的社会道德准则,是忠、孝、节、义的行为规范。水浒文化蕴育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孝、忠、义其“道”的伦理精神,颂扬了仗义疏财的崇高美德,表现了儒家文化人格及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意识。

孝、忠、义其伦理精神。“孝”在水浒故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水浒故事忠义观念的基石,也是《水浒传》极力宣扬的一种伦理情结。《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被说成是人世间天经地义的行为。作为灵魂人物的宋江,从孝道出发下山迎取老父;李逵为尽孝道下山背母;好汉们到梁山泊后,都把家属带上梁山,以尽人伦之道。水浒故事中的“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的亲情,也包含着对下层百姓互助互怜的感情,追求的终极目的乃是光耀祖宗,青史留名。梁山好汉孝的观念和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至亲至爱。

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义是忠孝的体现。在水浒故事中,忠的观念一直是好汉们追求并希望达到的一种伦理境界。然而,宋江倡导的忠义,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但也有愚忠的一面。水浒故事所表现的忠的观念,打着时代的烙印,也刻着时代的局限。

仗义疏财的崇高美德。仗义疏财是评价水浒英雄的道德标准。好汉们陆续上梁山之前,他们人人都有“仗义疏财”的豪举:慷慨好施,扶危济困,舍身为人,维护着被压迫者的利益。同时,好汉们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竭力同心,共聚大义”,“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死生相托”。水浒英雄大多不惜钱财,乐善好施。由于宋江肯于助人,因而获有“及时雨”的美名。

三教合一的文化意识。宗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梁山泊的大同理想天地,其构成来源即相当复杂,既有儒家“大同世界”和庄子“至德之世”的影子,又有道教“太平”的社会理想和佛教平等意识的渗入。在儒、释、道三教主宰的思想文化领域,宗教文化思想对文学的熏染和渗透,文学也自觉不自觉地承载着宗教文化的意绪。水浒故事的流传经过宋元明漫长的时代,体现了比较鲜明的宗教态度,反映了比较浓厚的宗教文化意识。《水浒传》构想的梁山泊和谐、平等的理想社会,不是哪一家思想的结晶,而是儒、释、道三教宗教政治伦理化的一个共同的理想载体。

水浒故事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水浒精神与农民战争。水浒英雄们勇于冲破黑暗社会政治,反对贪官污吏,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精神对后世农民敢于起来抗争,起到宣传和激励作用。水浒故事影响农民造反,最早始于明代中期,到明末农民战争达到高峰。从清初至民国,其影响也没有中断。在历次农民战争中,他们从中汲取军事斗争的经验,借鉴造反的纲领和口号,更甚者不少农民义军的首领还借用水浒英雄的人名或绰号,来表达他们的精神诉求。有人形容,任何一个善于鼓动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都无法超过水浒文化对农民造反的影响。

水浒文化与中外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起,共同构成了几百年间的“章回小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巨大辐射力和渗透力的文化实体,后世从《水浒传》中又生发出小说、戏曲、弹词、诗、词、文、序、跋、绘画、雕刻、电影、电视剧等众多形式的的作品。水浒文化不仅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深深影响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水浒传》这部杰出的民族文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