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有毒”的家庭模式会养成抑郁的孩子 一个健康的人,情绪总是处于不断地流动之中。 我们不可能永远快乐,但长时间处于抑郁的状态,也会在心中积攒很多痛苦的感受。 抑郁症,是不断被科普的一种心理疾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原生家庭与这种心理疾病之间的关联。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一个人的攻击性转向了自己,慢慢地便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与原生家庭和解》一书中提到,失望——压抑痛苦——抑郁,这3者的循环,是很多人形成抑郁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一个抑郁症的孩子,往往是在一个需要压抑自己感受的家庭环境之中长大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四种“有毒”的家庭模式,会养成抑郁的孩子,所以父母必须要注意了。 01.被忽视的孩子 父母:我很忙,哪有时间顾得上来管你。 在心理咨询中,倾听是一项最常被提及的技术。 尤其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听,对TA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不知道如何表达、缺乏表达,认为自己的表达缺乏价值,这都是很多抑郁症的人内心里常常会出现的感受。 说出来了,感觉就好多了,这也印证了米勒的观点,将压抑痛苦替换成为表达痛苦,那么抑郁的循环也就很容易被打破。 而对于在早期家庭关系中,受到忽视的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感受不被他人所关注与认可,渐渐的就会对表达产生一种无力感。 因为我说的,别人根本不在乎,因此也会越来越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感受。 关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为一个孩子,我们无法脱离别人的关注而健康的成长。 每个婴儿都必然会经历一段需要依赖父母的时光,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所形 成的对于外界的感知,以及对于和他人的联结感,会产生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方式,而这也将会持续到我们成长以及成年以后的生活之中。 02.被否定的孩子 父母:如果没生你,我的人生会过得比现在好一万倍。 抑郁症的人,很少会去攻击别人,因为他们通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之中。 他们会觉得别人烦,可是同时,又会认为,错的是自己。 缺乏自我价值感,追溯到原生家庭之中,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长期被否定的表现。 你不够好,你不应该存在,你连累到了别人。 当长期处在这种评价之中时,内心就会形成一个负面的超我。 认知学派心理学家伯恩斯将“罪责归己”认为是抑郁症患者的一种常见的负面认知模式。 似乎世界上所有的错,都发自于一个糟糕的自己,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坏掉的只有自己 03.长期曝光在抑郁情绪下的孩子 父母:对不起,我就是一个糟糕的大人,我不配当一个父母。 父母的抑郁症状,会增加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的几率。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的认知行为模式,有一部分就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学习形成的。 不自觉的模仿学习,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一种现象。 抑郁症会让人与外界的联结感减弱,抑郁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感受往往也会疏于关照。 04.被抱怨的孩子 父母:你怎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帮我争点气? 在一个抱怨声不断的家庭里,孩子,很有可能也会成为父母的一个抱怨对象。 对于习惯性抱怨的人来说,他们通常有着更高的焦虑水平,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不恰当的自我认知。 他们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反,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到周围的人以及环境之上。 父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也会容易让孩子形成对自我的不恰当认知。 特别是在一个讲究权力关系的家庭系统里,父母通常会进一步阻碍孩子表达的自由,将自己的怨气宣泄到他们身上,而一旦想要解释或寻求表达,立马就会受到他们的压制。 抑郁症之所以会越来越普遍,是一种我们的精神世界跟不上物质世界发展的表现。 我们需要的,已经远远超过于物质上的温饱,每个人的心里已经有了越来越多情感与精神的追求。 而很多人养育子女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我供你吃穿,你就应该对我感恩”的状态。 我们是在不同的时代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味地去责备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不如意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虽然可以从中找到一部分原因合理化我们糟糕的处境。 但这种缓解往往只是暂时的,要走出抑郁,我们需要去理解自己的家庭,先理解它,再改变它。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以上4种家庭模式之一,作为家长的你,需要及时调整。 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家庭模式,你需要尝试去改变这种模式,主动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