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疫情在国内爆发,给我国的出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旅游业近三年处于困境。进入2022年,国内外多重利空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发展更是面临“三重压力”,复苏进程缓慢。
国庆假期是今年下半年的最后一个长假,长假的到来一般能够较好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增长,十一黄金周的消费贡献在国内经济复苏的当下非常重要。随着小长假的结束,相关数据陆续出炉,疫情的反复干扰之下,国庆期间旅游业的表现如何?释放出什么样的经济信号?
01
国庆旅游数据整体欠佳,消费依旧低迷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国庆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22亿人次,较2021年的5.15亿人次同比减少18.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72.1亿元,较2021年的3890.61亿元同比减少26.2%,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4.2%。国庆的出游数据回落,2022年的国内旅游市场相较2021年萎缩。
今年是近4年来国庆假期出游人数以及创收最少的一年,造成数据萎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下滑储蓄意愿增加,消费信心尚未恢复。2022年上半年消费数据整体较弱,4月份的至暗时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甚至为-11.1%,而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社会消费水平短期内还有待恢复,由此也影响旅游出行的需求。
另一方面疫情的散发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疫情的持续影响让旅游业更加萧条,抗击疫情近三年,但疫情并没有消失而是走向了常态化,这对旅游业的打击持续且深远。国庆假期期间,国内的疫情防控依旧严峻,节前9月30日国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49例,10月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别增加至 216 例和 1267 例。就深圳市来说,国庆的前夕9月30日激增病例35例,防控疫情需要,全国多地都倡导就地过节。
(数据来源:文旅部)
02
国内旅游业复苏艰难,短途旅游市场成结构性亮点
可以发现,国庆假期的消费恢复整体较弱,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我国旅游业的复苏困难。相较于2019年,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大幅度萎缩,不管是出游人数还是创收金额都大幅减少。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的旅游人次呈现断崖式下降,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8.79亿人、32.46亿人、14.55亿人,与2017年至2019年的数据对比保持较大的差距,且复苏缓慢。
(数据来源:文旅部)
与旅游人次相比,旅游收入的恢复情况相对较为理想,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为2.23万亿、2.92万亿元、1.17万亿元,其中2021年较2020年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9年的51.0%,但总体较2019年以前的收入同样有很大的差距。
但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表现都欠佳,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下降22.2%,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28.2%。在经济压力下,预计2022年将中断我国旅游业的复苏势头,拖累整体的复苏进程。在疫情常态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下,旅游业短期内要想恢复至2019年前的水平较为艰难。
旅游经济饱受疫情冲击,但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升级以及各地“就地过节”的倡导,国内旅游业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的出游半径在缩短,短途周边游成新趋势。
虽然今年国庆整体的出游以及消费数据下滑,但本地游、周边游、短途游主导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根据携程发布的《2022年国庆假期旅游总结报告》显示,国庆假期7天,本地、周边旅游订单占比达65%,本地周边人均旅游花费较去年国庆增长近30%。
报告还显示,在周边游的带动下,露营经济大火。国庆期间,露营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倍,其中本地订单占比约八成,人均露营花费650元,较中秋露营的人均花费增长约30%。国庆假期旅客高铁游的单程平均时长为2小时16分钟,其中2小时、1小时高铁圈的乘车人次占比分别接近六成和超过三成,短途旅游市场成为疫情常态化下旅游行业的复苏主力。
此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经验的累积,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逐渐完善了疫情防控举措,例如放宽了入境隔离政策、通信行程卡取消「星标」、跨省熔断机制的调整精确到县等等,这些都利好国内旅游业的恢复。
2022年我国旅游业复苏节奏被中断,除了疫情反复的严峻考验,还要面对国外环境的复杂多变给国内经济施加下行的压力,但随着“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和国内消费的反弹,以短途旅游市场作为增长突破口,旅游业有望走出先抑后扬的行情,迎来独特的复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