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六年(728年),春风得意的唐玄宗在长安举办了一场儒、释、道三教辩论大会。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与会者中,一名9岁的孩童,以“词辩注射,坐人皆屈”的本事,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这个小孩名叫员俶,是颇受唐高宗赏识的武状元员半千的孙子。得知其家族背景后,唐玄宗大为赞赏,连称“难怪”,并故意询问员俶:“这世间还有比你更聪明的神童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员俶当即跪下表示:“我舅舅家的小表弟李泌就比我牛!”
唐玄宗大为惊讶,于是命内侍悄悄将李泌抱入宫中。
▲唐玄宗。图源/剧照
据《新唐书》记载,李泌进宫时,恰逢宰相张说与唐玄宗在看棋手下棋。见李泌到来,张说有意考考这个小孩子,便对李泌说:“请你以"方圆动静’四个字赋诗一首。”并为李泌举了个例,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李泌不假思索,随即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唐玄宗听后大喜,对其从优赏赐,并特意留其在宫中,好好陪忠王(即日后的唐肃宗李亨)玩耍。随后,诏令其父母要对李泌“善以养之”。
临走前,唐玄宗承诺,等李泌长大后,皇帝必对他这位“国之重器”委以重任。
至此,李泌的“大唐神童”之名响彻天下。不仅张说赞赏其为“奇童”,另一名大唐名相张九龄也呼之为“小友”,就连上了年纪的贺知章见到他,亦不禁赞叹:“此稚子目如秋水,必拜卿相。”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心性在7岁时就基本定格。7岁(虚岁)的李泌在殿上所对的“方圆动静”,恰恰暗合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泌年满16岁。此时,离唐玄宗当年承诺的期限将至。
在启程奉诏前,李泌特地前往拜访他的忘年之交、名相张九龄,希望对方以过往的从政经验给予自己些许提点。
结果,张九龄告诉他:“你年幼成名,并非什么好事。纵观历史上如孔融、王勃之流,要么从政被杀,要么英年早逝。你应该暗自珍重,多韬光养晦,不要急着出名,多写些名诗名言,纵情山水,不可过度赞扬自己,才是上策!”
▲唐朝诗人、开元名相张九龄。
这一年,张九龄因为得罪李林甫而遭陷害贬官。波诡云谲的朝局,让他实在不忍看到这个曾被皇帝视为“国之重器”的天才,因被迫卷入朝中争斗而湮没于世。
优质人才都是留待日后有大用的!
听闻张九龄的话后,李泌幡然醒悟,遂告别老友张九龄,往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潜心修习《易经》,修炼神仙之术,于山间拜会志同仙友,俨然一副世外神仙的样貌。
不过,李泌此时年纪尚轻,虽明白了张九龄所说的字面意思,却未必能参透其中本义。正如《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便只有12个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却也不是人人皆可理解。
尊道尚道,讲究的就是一个“无为”。不是让人不干活,而是让人清心寡欲,将一切事态都看淡,最好不要有功利心。李泌此时还是个白衣少年,血气方刚,要他“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因此,在山间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又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朝堂。
进入天宝年间(742—756),曾经锐意进取、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已年近迟暮。比起从前每天处理国事要务,此时他更热衷于与杨贵妃一起,我作曲来,你跳舞。朝堂之上,曾经张说、张九龄、姚崇、宋璟等四大名相竞风流的局面已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杨国忠之流。
庙堂之上尔虞我诈,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大唐虽是盛世,却处处都埋着定时炸弹。
耐不住山野清修无欲无求之苦的李泌决心返回京城,尝试寻找一个时机进入朝堂,大显身手。
李泌出身于辽东李氏,祖上是与李唐先祖李虎同列“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弼。这一出身背景,使得无所事事的李泌回京之后,亦能时常混迹于上流社会。除了张九龄等人,唐玄宗的兄妹宁王和玉真公主也是李泌的至交好友。通过这些关系,李泌得以“毛遂自荐”,向唐玄宗进献《复明堂九鼎议》。
看见熟悉的笔墨,唐玄宗一下子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在御前赋诗的7岁小孩。
李泌成年后的表现,并没有让期待多年的唐玄宗失望。于是,心中甚喜的唐玄宗赶紧召来了这个许久未见的“神童”。
在御前,结合自己多年游山隐居的经历,李泌为唐玄宗讲解了一遍他所理解的《道德经》。或许因这些年往来于嵩山、衡山等名山大川,胸怀变得更宽广了,时年29岁的李泌对道学精义的理解,深深折服了唐玄宗。
这次,唐玄宗没有食言,当即册封李泌为待诏翰林,让其陪同已成为太子的忠王李亨留在东宫好好读书。
对于唐玄宗的安排,太子李亨感到十分满意。
而供奉东宫的李泌也没闲着,一到任就对杨国忠、安禄山等当下与大唐时局动荡息息相关的人物,写诗挖苦。此举无疑给自己挖了个坑,对其怨恨不已的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趁势将他逐出朝廷,外置蕲春郡(今湖北蕲春)为官。
都说“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倚”。被放逐朝堂之外的李泌,反而躲过了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
遭受这次政治打击,李泌终于明白当年张九龄所言的朝廷险恶。
他辞去了蕲春郡的任官,重新归隐山林。二次隐居,他的内心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变成一个不食五谷且身具仙风道骨的神人。
经过这次退隐,李泌养成了不显山不露水的性格,不会像早期从政那样鲁莽,随随便便张口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具体看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经的盛世大唐景象灰飞烟灭。沉迷唱曲作诗的唐玄宗匆匆离开长安,举家搬迁西南,进入蜀中。皇太子李亨则在部分对大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护卫下,移驾灵武,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回到河南嵩山的李泌,听闻朝中发生的一系列剧变,心中也有难言的悲痛忧愁。即便自己早已似世外高人,但对朝廷国家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小就有。正如当年,他在第一次出山前所做的《长歌行》所写: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种“范蠡式”的功成名就后的归隐,才是他真正欣赏的人生志向。为此,他常常于山间赋诗,处处透露出他想重新匡扶家国、振兴社稷的想法。
身处灵武的唐肃宗李亨登基后,立即想起身处江湖之远的李泌,赶紧命宫人手持自己的亲笔书信赶往嵩山。李泌得到书信后,心中甚喜,便收拾行装,出山应召。
来到灵武后,唐肃宗李亨并没有立即向李泌问东问西,而是当众在李泌面前大打“感情牌”。据史料记载,李泌等众人回到灵武城时,闻讯而来的唐肃宗立即降阶出宫欢迎。见到李泌后,唐肃宗瞬间流出了两行热泪,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松开。
▲唐肃宗李亨。图源/剧照
李泌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又得到张九龄等政坛老手点拨。看到昔日东宫好友的恳切,再结合时局的风云变幻,他知道,自己再无重回山林隐居的选择了。
从此,灵武小朝廷的文武百官发现,唐肃宗身边多了一位身着白衣的世外高人。
唐肃宗在备策顾问时,常常对李泌投去期盼的目光。而李泌所言,唐肃宗也都一切照办。哪怕是关乎大唐国运的军国重事,唐肃宗也要等到李泌拍板,才吩咐手下照章办事。
大家开始暗自觉得,这个白衣居士并不简单。
起初刚到灵武时,唐肃宗想要尽快打开局面,重振大唐士气,便在脚跟还未站稳时,急令部队应战,收复失地。结果,因战场局势变化,部队损失惨重,令原本兵力就不富足的的灵武小朝廷,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唐肃宗越发感觉自己身边无人可用,而朝廷叛军兵强马壮,想想就心灰意冷。
但李泌向唐肃宗进言,称“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唐肃宗这个做皇帝的,不要先自乱阵脚。敌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强大。
李泌也确实发现了叛军在军事上的漏洞。那就是叛军除了攻打两京(长安、洛阳)的部队外,大部分精锐仍集结在范阳一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交界一带)。如果要继续增兵南下,势必要经过井陉关和河东郡(在今山西夏县一带)。而这两个地方,始终未被叛军占领。
于是,在李泌的提议下,唐肃宗紧急调动了灵武小朝廷中两个常胜将军——李光弼和郭子仪分守两地,互为犄角,对叛军的兵线拦腰截断。
可以说,李光弼、郭子仪两人再造大唐的军功章上,理应有运筹帷幄的李泌的一半。
▲再造大唐的郭子仪将军。
不过,收复两京、光复大唐的百世奇功,对唐肃宗而言,诱惑力更大。故在令叛军首尾不相顾的同时,唐肃宗在执行李泌的计划上也打了折扣——让在外征战的大唐军队以相对沉重的代价,先收复长安、洛阳,再进行下一步剿匪平叛计划。
这使得本来能尽快结束的平叛任务,硬是拖成了大唐历史上的“八年抗战”。
为了扩大战果,至德二载(757年)盛夏刚过,唐肃宗向大唐将士下达命令,要求对安庆绪(安禄山儿子,刚杀父自立)、史思明一伙发起总攻。
临行前,唐肃宗特别设立“天下兵马元帅”一职,并属意他的二儿子建宁王李倓,想要借他的英武果敢,进一步提升大唐士气。
唐肃宗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泌,希望能获得支持。
没想到,李泌直言此举甚是不妥。李泌认为,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本身就是关系要好的两兄弟,且李俶居长,又是唐肃宗属意的太子人选,未来继承大唐基业的可能性非常大。
也就是说,“天下兵马元帅”这个职位,应该由李俶来做,而不是别人。
▲广平王李俶。图源/剧照
面对首席智囊的反驳,唐肃宗表示:“广平王俶,是嗣君,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何必以当兵马元帅为重?”言外之意,李俶要做未来的皇帝,已经是默认的事实,哪里还需要靠一两件军功来确立威信,奠定储君之位?
李泌话锋一转,向唐肃宗讲起了大唐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以及唐肃宗的大伯李成器因忌惮三弟李隆基的军功,被迫让位给对方的故事,并直言:“现今天下危难之际,众心所属,在于元帅。”
唐肃宗听完,随即改变主意,封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如李光弼、郭子仪等众将皆受元帅节制。
事后,对皇位毫无兴趣的建宁王李倓在听闻这段宫闱秘事后,亲自求见李泌,说正是李泌的仗义执言,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然而,建宁王李倓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彼时,在唐肃宗的后宫,张良娣因“性巧慧,极能迎合肃宗之意”,颇受信任。而张良娣原本与唐玄宗也极具渊源,她的祖母邓国夫人为唐玄宗生母昭成皇后的亲姐妹。唐玄宗幼时,姨母曾对他“鞠爱笃备”。可以说,张良娣的出现,多半有唐玄宗想要监视或督促太子李亨的意思在里面。
当张良娣极力在唐肃宗面前表演各种“仓猝之际,以身当之”、“产后三日即起为战士缝衣”等笼络人心的行径时,偏安西南一隅的唐玄宗都看在眼里。为了奖励儿媳的“丰功伟绩”,唐玄宗还特地将只有帝王游猎时才享用的“七宝鞍”送给了张良娣。
面对张良娣,唐肃宗并没有太多真情。
但为了讨好唐玄宗,唐肃宗向李泌表达了内心的想法:“朕想使良娣正位中宫为皇后,以安上皇(唐玄宗)之心,先生以为如何?”
李泌心知,此事不过是唐肃宗想要做做样子,本没有理由阻止。可对于这位自己深交了数十年的帝王,李泌很清楚他的弱点。加上此时正值乱世,封后一事耗费巨大,所以李泌表示极力反对。
见李泌未同意立后一事,唐肃宗也就先搁置了此事。
建宁王李倓在听闻这件事后,痛哭流涕,跑到父亲唐肃宗面前,切言:“儿臣认为如今虽忧虑祸乱未平,但陛下从善如流,过不了多久必能见陛下迎回上皇,以表孝心。”
▲建宁王李倓。图源/剧照
凡此种种,让张良娣心中生起对李泌和李倓二人的仇恨之心。
于是,张良娣联合唐肃宗身边的亲信太监李辅国,诬告建宁王李倓阴谋杀害兄长广平王,夺取天下兵马元帅之职。想起从前李泌所言,唐肃宗未免后怕,当即下旨杀了自己的亲儿子。
事发后,广平王李俶及李泌皆“内惧”。
为了给关系极好的弟弟李倓报仇,李俶甚至想到要借用手中的兵力,起兵造反,杀掉张良娣等人,匡扶社稷。但李泌出言劝阻了广平王,他说:“不可,王没见建宁王怎么惹祸的吗?”
李泌表示,广平王你只要事事顺从张良娣即可,无须担心你的太子之位,她不敢动你。至于我,等帮完陛下之后,我打哪来回哪去,不碍事。
果不其然,此后,张良娣虽仍怀不轨之心,表面上对李俶等人却还是客客气气。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驾崩,即位的正是先帝们属意的广平王。而李泌在平叛大局已定之际,即兑现承诺,重新归隐山林,韬光养晦。
一想起李泌对自己登基前的保全,唐代宗李豫(李俶登基后改名李豫)便不想错过如此奇才。他深知,李泌并非真正热衷于隐士生活之人,一切的纵情山水,不过皆因朝局昏暗而被迫选择的明哲保身法子。
在平定朝中张良娣、李辅国一伙的叛乱后,唐代宗将李泌召还朝中。
▲张良娣 。图源/剧照
面对亦师亦友般的李泌,唐代宗不仅想改变李泌多年来只茹素不吃肉、不娶妻的习惯,还想让李泌做真正意义上的宰相,把握朝局,辅佐自己成就大唐中兴。
但此时的朝局,除了文官党争,还有宦官集团。即便皇帝有心想保李泌,李泌本人也不想多呆。唐代宗无法,只得以贬官杭州刺史的方式,将李泌妥善安置地方,以待日后大唐再遇危难时,可备策问这位“救时宰相”。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病逝,太子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
在唐德宗一朝,藩镇割据问题愈演愈烈。至建中四年(783年),泾原节度使朱泚的一场叛乱,甚至使唐德宗让出了长安,跑到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惶恐度日。
为了再度光复大唐,李适不惜假借吐蕃之手,准备联合外部势力,清剿藩镇。殊不知,此举却令吐蕃有了吞并大唐的机会,在朱泚叛乱基本平定后,吐蕃开始向大唐索要安西、北庭两地,并出兵攻占了陇右、河西一带。大唐再次陷入战火中。
值此危难之际,唐德宗想起了那个曾经帮助父祖匡扶大唐,却被放逐地方的人,赶紧派人请李泌出山,主持大局。
如此,折腾了大半辈子的李泌又有活干了。
这一年,曾经的“大唐神童”已年过花甲。尽管双目已识字不清,但心中的谋略依旧运用纯熟。为了方便李泌主持工作,唐德宗命李泌“日值西省(中书省)以侯对”,给了李泌事实上的宰相之权。
李泌一上任,就直接否决了唐德宗准备割让领土馈赠吐蕃的想法。他指出,两地要塞一旦被吐蕃要了去,关中将无险可守,长安恐怕更加危险。况且,北庭、安西皆军事重镇,即便皇帝不念守土将士之功,将二地割让出去,被迫离开故土的众将士估计也接受不了,必然反叛。
总之,割地是万万不能干的事情。
依李泌的看法,大唐在内有藩镇、外有吐蕃的情况下,应该着眼于一个更大的视野。就像当年在唐玄宗那儿看棋手们下棋一样,在李泌心中,大唐也好,吐蕃也罢,都不过是棋盘里的棋子,只要运用得当,翻盘并非没有可能。
他的策略是,“北联回纥,西和大食,南结南诏、天竺,共制吐蕃”。
除了与大唐接壤,吐蕃北边紧邻回纥,西边挨着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南边还有小国南诏、天竺(今印度)等。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吐蕃或多或少都曾阻挡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北边的回纥,此时才历三、四代可汗,正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
侵吞他国领土的活儿,回纥自然第一个愿意。而且,为了稳定大唐皇帝的心,回纥宰相顿莫贺在谋反篡夺前任牟羽可汗位置时,还特地遣使来请求唐朝允许他们称臣。因此,联合回纥绝无问题。
可是,唐德宗即位前曾与回纥人有些小过节,如今大唐有难,身为皇帝的他,实在拉不下脸来求人家。
▲唐德宗李适画像。
没办法,李泌只好以去职归隐相要挟。
迫于无奈,唐德宗只得同意与回纥人结盟共抗吐蕃。
贞元三年(787年),大唐咸安公主正式下嫁顿莫贺,同旨册封顿莫贺为“长寿天亲可汗”。为表示诚意,顿莫贺也启奏大唐皇帝,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在李泌的协调下,大唐又相继与南诏、天竺、黑衣大食等吐蕃邻国达成同盟协议,四国共分吐蕃。
自此,吐蕃国力急转直下,为四处爆发的战火,疲于奔命,再也无法顾及东侵大唐。
只是这种局面,李泌无缘看到了。
就在该战略提出两年后,贞元五年(789年),曾四度出山、三救大唐于水火的“救时宰相”李泌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68岁。尽管他这一生在朝时日不多,但每次一出场必能扭转时局。
天不绝大唐,多亏唐玄宗早年无意间发掘了这个奇人,就此为大唐续命百年。
多年后,吐蕃在四方势力的合围下,越来越弱,彻底失去强国霸主的地位。没了外患的威胁,唐德宗的孙子唐宪宗终于可以对藩镇各个击破,迎来“元和中兴”时代。
那时候,已经很少人知道,有一个白衣奇人,早早就为大唐布下了棋子。
参考文献: [唐]李繁:《邺侯外传》 [唐]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9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19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 郭艺娇:《唐代李泌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王帆:《唐朝肃代时期中枢政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李文才、王琪:《试论建宁王李倓之死的真相》,《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刘后滨:《李泌与大唐国运的盘整》,《文史天地》,2020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