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平遥古城与苏州古城保护发展之对比分析

平遥古城与苏州古城保护发展之对比分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朱剑刚

(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不同地域的古城在环境、功能和特征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类似的发展轨迹、文化遗产共同的属性以及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具有相通性。对平遥与苏州在历史、特征和发展诸方面进行的比较,对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不无裨益。

关键词∶苏州;平遥;古城保护

平遥与苏州,作为同一年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以古城和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引起世人的瞩目。虽然二者在环境、功能和特征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古城类似的发展轨迹、古城特征的提炼与展现以及古城发展保护中面临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些比较对苏州古城发展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古城历史∶文化的沉淀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城文化与其他所有文化类型一样,都经历着发展、淘选、沉淀的过程,如一段华丽乐章后的休止,往会让人回味无穷。其发展、停顿、复苏,显现着古城共同的发展轨迹。

(一)平遥古城的演变

平遥位于山西晋中盆地中部,属较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源偏缺、洪水罕见。县城位于河流冲积扇的边缘,总体上有利于城池的构筑11。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周宣王时期就有驻兵筑城的历史,自秦朝设县治以后则始终作为一个县级建制存在着,延续了数千年历史。平遥初建时的土城以后屡有兴废,位置迁移明显。直至明洪武三年(1370),以砖石城墙的形式奠定了现今古城格局,此后的600多年其位置、规模、格局未有变化。明、清时期是平遥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雄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平遥城区以明清商业街为代表的具有前店后铺格局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文庙、武庙、财神庙等文化建筑对称分布的古城特色。至20世纪前半叶,在大环境影响下,平遥古城发展逐渐停滞,城内设施屡遭毁坏,城市活力日渐消退。

在工业化过程起步之时,平遥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较为紧张的水资源使之在工业的发展中居于劣势。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平遥基本躲过了工业化进程初期由于思想认识跟不上而造成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从而为规划专家“刀下留城”创造了前提条件。

与平遥相比,山西大多数城市中代表古城存在的城墙,普遍在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发展中被拆除,至今已难现古城的原有风貌。

(二)苏州古城的发展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太湖东岸,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低平,时有涝灾,围陆与治水历来是这里人地关系的关键所在。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两个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苏州古城文化遗址亦有悠久的历史,附近的太湖三山、阳澄湖绰墩等处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苏州地区的古人类活动和连续的传承关系。一般认为,苏州城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时间上稍晚于平遥建城。但在建筑的规模与技术水平上,苏州的筑城似乎具有更高的水准∶伍子胥建造的苏州城,其城址、规模和格局就已基本奠定了苏州城市的基础。虽然历史上苏州城屡遭兵燹,但古城独特的水、陆相依双棋盘格局确保了苏州城址的稳定性。《平江图》显示,至少在宋朝的时候,苏州城街河相邻、小桥流水的格局就已成型。

至明朝时,苏州城到达了鼎盛时期,其标志即苏州城区的河道长度达到历史最长,约87~92千米。而苏州的人口也在元朝末年就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高密度聚居期,居民侵河建房,河道淤塞与河道清淤整治的矛盾始终相伴而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宋之后的苏州文化以自然环境、民居社会为背景,宋、元、明、清的园林,吴地的绘画和昆曲自成一派,这些至今仍然是苏州文化的骄傲。

清末以后,苏州城市开始衰落,与平遥的停滞发展基本是同一时期。而苏州古城在此间所受到的破坏要远甚于平遥。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战火的破坏与经济地位的改变。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一方面兵燹对古城的建筑产生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避祸的资金也大量迁移到已作为开放港口城市的上海,苏州长期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被颠覆,城市发展失去主要动力。其二,工业化的冲击。当工业化时期到来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舟楫之利已经远不及汽车的便捷,介于其间的轮船也在四五十年间即遭淘汰,原有的小桥流水已经无法承担新生活方式的重负;原有的城郭也被作为新事物发展的阻碍而被推翻;新的洗涤方式和卫浴形式对苏州的水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古城间不同的环境、相似的轨迹

现存的古城,往往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同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又有着短暂的休眠。辉煌造就了令人赞叹的遗存,休眠又让其躲过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损毁。凡是经济加速、社会转型之时,如果没有外来的、超前的保护思路,很多前期遗留的物件往往会被当做阻碍发展的东西加以根除。平遥和苏州古城的发展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当我们审视这种现象的时候,历史无法恢复、历史遗存无价的意识会日益强烈。

在自然环境方面,水往往在古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方城市往往缺水,且降水变率大,平遥就因水源之故“错过”祸福相依的“所谓的发展机会”。供水和排水系统是平遥在发展中着力打造的保证古城健康的重要基础工程。苏州则是江南水乡,古城存在2500多年的根基就在于水。当人与水的关系发生重大调整的时候,也就带来了苏州古城此前150年间的巨变。

二、古城保护∶特征的凝练(一)平遥古城的特征重点在于文化

平遥申遗的成功得益于其古城特征的鲜明。按《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所陈述∶平遥是中国汉民族古代县城整体建筑的实物标本是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元载体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祥地和金融中心;是中国汉民族传统居住形式的杰出范例。

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延续数千年,的确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实例,更难得的是其保存得相当完好。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古城构件,城墙城门、店铺民居、庙宇道观、市楼县衙等一应俱全,布局严整,动静结合,城池保存完整且有大量建筑自成体系,古建筑及其他文物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也属罕见。

同时,平遥古城在城池和建筑布局以及彩塑和壁画等方面也富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城墙的3000垛口、72蝶楼与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相合城周长6163米,相当符合古代县治城方三里的礼序等级;从整个城区到每个民居四合院都有朝向面南、中轴对称等辨正方位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文左武右”的城市布局也很好地代表了我国众多古城所恪守的“礼制”模式。

在平遥经济鼎盛的明、清时期,晋商是国内著名的商帮,而晋商的源头之一就在平遥。1824年,平遥出现了我国第一家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日舁昌”,并形成以“日舁昌”为代表的票号在平遥的集聚,从而为平遥古城撑起了强大的经济支柱,对平遥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的支撑下,平遥形成了国内绝无仅有的大面积、高密度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既具有我国北方汉民居的典型特点,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发达经济保障下的建筑质量的精良,使大批建筑还处在可以使用的时段内,加上此前平遥经济数十年的休眠和近年的古城保护,平遥的民居还在发挥其

实用的功能。显然,实用功能也正是古城得以更好地保护、其特色能够进一步延续的一个重要基础。(二)苏州古城的典型特点在于人地关系综观苏州古城的特点,最主要是三个方面∶古城、水城、园林之城。从古城的构筑历史,到古城的命脉所在,再到以园林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中表现出的人们对山水的理解,无不体现着苏州古城发展中人地关系思想的精华。

1.古城

苏州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而且建城后城址一直未变,可以说是国内延续历史最长的城市。虽然对苏州在现址建城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传统的观点向来推崇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论断∶“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构筑了当时的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吴越春秋》对此的记述为∶“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21《越绝书》的记述为∶“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3】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以古城的水、陆城门扼守水、陆交通的制式,体现了古人在长三角这片低湿之地很好地处理了人类活动与水陆环境的关系。

公元1229年,时值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苏州城被焚毁的百年之期,苏州城经大规模修治后刻绘的《平江图》表现出的苏州城市格局与现今的基本相同,尤其是城郭与街坊道路的构成更是高度一致。只是能代表苏州古城形象的水、陆城门与城墙,现在只剩下局部的遗存。

2.水城

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城最大的特色。历代的苏州水系,干流与支流相配合,承担着宣泄雨水防洪排涝、生活用水方面的给排水、运输和军事防御等重任。河道系统在各方力量维护下,往往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从某种程度上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对河流有重大依赖的时期,水系的完整程度能基本反映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发达程度。苏州民居“枕河”的景观也正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对水系的高度依赖。城河系统完善发达的同时,为数众多、形制各异的桥梁也必定随之出现。

据史料分析,苏州古城水系格局的形成前后主要有两大时期∶一是春申君在苏州城重整内河水系,开成了四纵五横的干流系统,此格局一直沿用至唐朝;二是在唐宋之间形成的三横四纵的水系,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平江图》和明崇祯时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均反映了苏州城内水系三横四纵的格局,后者更是全面反映了苏州城河全盛时期的状况【1】。

20世纪初,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与发展,城市对水系的依存关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先内河水系承担的功能随之发生改变∶军事防御功能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逐渐弱化;水运在汽车运输的影响下逐渐萎缩,原先为满足行船空间而设计的拱桥成了马车、汽车等陆上交通的限制;天然的给排水功能根本不能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压力而导致城市水系内污染物无法自然降解而至黑臭;给水功能则让位给了自来水,且受到更大范围内环境压力的影响。剩下尚能发挥作用的功能,只有宣泄雨水、防洪排涝等。

当原先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内河系统只剩下排水功能的时候,将城河改造成为“用地下管网代替明河排水、又能得到空间宽阔的马路”的做法成了大多数地方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对苏州这个以水为魂的城市而言则是灾难性的——水城的典型性发生了根本性动摇。

3.园林之城

“苏州园林甲天下”反映了苏州园林在国内的地位。在苏州,园林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古城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苏州历来关注创新的特点。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出现私家园林以后,苏州造园之风日盛,宋、明、清等经济发达的时期更是苏州园林建造的主要时期,其中明、清为造园的鼎盛期,苏州园林以小见大、写意山水的最大特征由此形成。

苏州园林讲究的是文化意蕴,通过叠山理水、栽花种树,造园者营造出一块能抒发自己胸臆的天地,有山有水,师法“自然”,诗情画意皆在其中。现在看来,苏州园林的成就除与当时发达的经济有关外,与苏州的湖石出产、暖湿的水乡环境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均有关联。由于苏州园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想,“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再一次成了代表苏州典型形象的城市名片。

(三)城市特征的典型性是古城的生命显而易见,平遥古城申遗成功起码能够说明它所具有的古代县城建筑、汉族历史文化以及金融和民居等要素是完整而鲜明的,也是为各方所认同的。对苏州而言,悠久历史的古城、人地和谐的水城、凝练精致的园林之城,其特征的典型性却因古城标志性建筑的完整性的破坏、水系功能的自然性的消失而大打折扣。因此在苏州古城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取舍是至关重要的。

三、古城发展存留的取舍

(一)平遥古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平遥古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古城基于明、清经济技术条件下的基础设施与现代条件下人们生活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供水、供电、排水、取暖等诸方面的要求使古城面临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同时,由于平遥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古建筑的土木结构在当地偏干的自然环境下,存有巨大的消防隐患,这也是在悬在古城保护者头顶之上的一把利刃【5】。平遥古城的保护还有来自于古城居民高密度聚居造成的压力,每平方千米2万人的人口密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着古城的保护。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看,平遥古城还面临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曾经发生过的古城墙倒塌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古城保护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注重科学保护体系的建立、古城的全方位保护、古城良好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另一方面,注重古城人口的外迁以及古城文化的弘扬和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苏州古城保护工作可以汲取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苏州古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1.观念与利益

观念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左右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古城而言甚至决定着它的生死存亡。在一段时期里,苏州曾经被定性为“消费型城市”,因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被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造;而同时,保护苏州古城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歇过,全面保护好苏州古城的要求也有其存在的土壤。因此,苏州古城实际上在如何保护和如何发展的夹缝中艰难地等待、苦熬了数十年。在此期间,一些地方的旧时格局被打破了,如人民路、干将路沿线;一些有特色的区域得以基本保留,如平江历史街区、胥门和盘门等。破、立之间,不同区域的不同“命运”取决于交通位置————这个非常实用的要素。同样,就城墙而言,让古城得到的“解放”、让工地得到建材的举动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解读。

显然,对苏州古城产生影响的重大决策,都是基于人们的观念、在不同的时期作出的决断。有的决断是在无奈情况下的被动选择,而有的则是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主动出击。这些思想观念中,也包含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以,科学决策、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制定并切实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是苏州古城发展中的首要议题。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种法规已经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均已颁布,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这些法规的执行效力。

2.防御功能改变后的古城标志

如果说一座古城的功能已经完成退化并消失了,那么这座古城必定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与可能。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其功能不可能完全消失。

防御功能可以说是所有古城所共有,但这些功能在今天基本都消失了。但每座古城在构建它的防御功能的时候,采取的方案都会有所不同,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也会不同,差异因此而产生。如平遥先筑土城、后以城砖封面,在城墙外开挖城壕等而苏州在防御上的最大特色则是隔绝城内外的城墙及内外城河,以及沟通城墙内外的水、陆城门。宽阔的外城河,既可以作为古城的天然屏障,又可以作为防洪体系中“大肚能容”的调节水体,还可以充当城市周边大型运输船只集散的外港。以盘门为代表的水、陆城门是苏州古城的象征,它在古城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后仍在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另外一种功能。

作为以防御为主体功能的城墙,在苏州古城的历史上可能是一个永远的痛。曾经的苏州城墙完整而坚固,但现存的古城墙只限于胥门到盘门一线,即古城西南一隅。大部分地区的城墙在20世纪50年代被剥去外墙后有的已夷为平地,有的则残余土墩,城墙的记忆正在从人们的脑海中慢慢淡去。而在城市建设中时有对城墙或其残体构成威胁的事件发生,从对金门至阊门间城墙残余土体部分的实地踏勘发现,某些近年构筑的建筑物,有占据城址、甚至毁坏城墙土体开辟建筑用地的现象存在。

对苏州而言,没有了城墙以后的古城如何能保持其完整性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如下工作亟待完成∶一是苏州城墙现状的详细调查,掌握确切情况;二是尽早提升对苏州城墙体系的保护力度,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单列出城墙的条目,进一步明确城市紫线的范围,实行休止性保护;三是清理古城城墙范围内某些地段的混杂现象,同时要谨慎操作城墙恢复工程。

3.古城水系的保护和恢复

街河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数千年来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稳定形式,也是苏州城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水系的状态依然反映着苏州古城的健康状态。当前的城内水系受到保护已经是共识,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河道整治,主要河道河岸的外观已经稳定。但在河岸的水循环等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雨污分离∶一方面让干净的雨水经河岸汇入河道,让天然河道的水体与陆地之间的再建顺应自然法则的水循环关系另一方面有效防止人为不规范排污对河道造成的危害。古城水系的恢复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除苏州城水系三横四纵的框架外,支流系统也应根据其功能的重要性和现状的可行性而分层次进行恢复,否则苏州作为水城的形象始终难以重树,苏州城的典型风貌始终存有缺憾。

4.园林化城市的建设

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对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利用。古典园林既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形式,更是具有很高艺术造诣的“文人山水园”。与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相对应,苏州古城的理想状态是将整座古城建设成一个具有居住、商务、公务、教育等实用功能的公众园林。到目前为止,古城区为了舒缓高密度人口和企事业单位过于集中对古城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有计划地组织居民与功能单位外迁,并已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但在古城区,甚至包括苏州城墙墙体范围内,还存在一些地段的民居状态不理想,建筑零散、道路杂乱的现象,对古城保护、包括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古城保护、改造和利用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去做。

四、结语

平遥与苏州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城,古城的形成和存留有其偶然性,但从中可以看到的必然性更值得去关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典型特征是古城的生命力所在,平遥以其对古城特征的准确把握而跻身世界遗产之列,对早在南宋时期就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名满天下的苏州而言,美誉的延续也还需靠城市典型特征的提炼。在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中,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一座有灵气的水城、一座城市即园林的园林之城。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搜索建议:
热评

 1传102,7天新增216例新冠...

病毒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只要一个环节出现披露,病毒就能迅速传播。这次疫情出现跨省传播源自两场婚礼,一列火车。2021年1月9日黑龙江望奎县孕妇王某某去县人民医...(展开)

热评

 你们最喜欢的音乐人是谁?

刘宪华五岁学习古典小提琴,六岁钢琴,11岁芭蕾舞,15岁电子小提琴,16岁获得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专业小提琴 十级专业考试中获得银制奖章表彰(最高奖,没有金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