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豆豆
声明一下这篇文章完全是为宝宝们写的,因为我的文章光读没用。
而且文章最后有如何“知行合一”的具体实操方法,看完必有所获。
我的文章都是我顿悟觉醒之后自发写的自我践行报告,记录我这个人(特征之一:爱对亲人发脾气)因为底层思维改变导致行为一步一步发生改变的旅程。
自利利人,因为我奉行这句话,也正在如此做:
“起心动念皆善,无我利他言行意一致。”
(“无我利他”的意思是利己利他,不是指舍己为人。)
本文主要讲述:
1.新“知”才产生新“行”。
即底层思维改变,行动才改变。
2.科学数据分析大脑运作原理。
3.“悟”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知识永远是别人的。
4. 什么是“知行合一”
5.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6. 人唯有自渡,内求外修
一、新“知”产生新“行”
觉醒和没觉醒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内驱力,主动性。觉醒后你会发现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只有行动才会改变生活。
当底层思维改变了,行动就会改变。
就像我,我想当作家。
(目标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我都花了七八年才彻底明白,没有目标所以浑浑噩噩。宝宝们谨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如果不知道大目标,可以从小目标定起。)
所以我自己驱动自己写文章,我到目前为止写了30多篇吧。
而我写这篇文章,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唯有行动才有用,如果您只读就输了,相比其他读者而言。
因为我越来越清醒地发现:
有些宝宝们读我的文章时竟没意识到要行动!
我只是想和你们一起践行和进步。
如果你只是打算随便看一下,我建议我的宝宝们还是别看了,因为只能吸收5%。
二、科学数据分析大脑运作原理
首先上科学数据,分析大脑运作的底层逻辑。
1.只通过听讲消化后吸收5%;
(只听)
2.只通过阅读,比如你只是看看文章,两周后能记得的只剩全部内容的10%;
(只看)
3.借由听与看则能记得 20%。
(听看,启动了大脑两种感官)。
4.利用参与示范或展示学习则有 30%。
(听、看以及不同环境(指空间感官)刺激,启动了大脑三种感官)
5.参与讨论互动则有50%。
(大脑终于开始自我思考,调动已有知识储备。)
6.通过实作演练能记住70%。
(大脑思考输出)
7.结合在线学习、互动讨论、参与作业、复习笔记、分享心得,立即应用或教给别人讲,则可达到90%。
(大脑思考输出践行)
由此可知,最好的学习方式:
以读文章为例,按三步走。
1.学习之前先预思考
看到文章标题首先闭目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写些什么内容?从而带着问题看文章。
2.学习之后总结分析
文章读完后总结,并重点深挖我和作者的底层思维有哪些不同:
思考和我没读之前想的区别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这么想的逻辑点在哪里?而我依靠的是什么。
3.输出践行(知行合一)教学
说白了学习讲究的是知行合一,主动思维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被动做什么也做不好。
这个概念也与中国传统的“学、做、讲、教”原则不谋而合。
三、“悟”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知识永远是别人的。
说了大脑的底层思维逻辑,再来谈如何践行。践行也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之上的。
以前我也需要具体技巧来指导我内心,告诉我要尊重敬畏自然,要吾日三省吾身,但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书中芮小丹说的: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就给不了我,给我也拿不住。
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悟”的意思就是主动求学,不停探索,反复思考后自己总结到的成果。
千辛万苦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经“悟”到的东西,请问你会如何做,当然是行动呀!去验证自己的“悟”,从而不断修正,越来越接近真理。
重要的话请读三遍,包括我现在对这段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温故知新,当警察的小丹果真通透!)。
要知道这句话我看了20遍以上,因为我陆陆续续看了《遥远的救世主》不下20遍,每次看感受都不一样。
智慧源自知识、阅历和思考的整合,知识与阅历都是容易获取的,唯有思考是最难的。这就是底层逻辑的魅力。
就像我直接告诉你,要尊重敬畏万物,你的感受是噢。
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悟出来要尊重万物,你的感受是 天呐,原来要这样!
这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后续行动自然不一样。
先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吧。
以前记得亲人跟我说了很多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很奇怪!以前我的大脑每次都自动闪现:这道理我当然知道啊,还用你说。
可是等到真正行动时,我还是以 严以律人,宽于待己的思维准则指导着我的行动。
更关键的是我竟然都意识不到,甚至亲人提醒我了也还是老样子 行动没改变,你说可笑不可笑?
现在我对这句话终于有深刻的体悟。
以前我每次看到别人文章里的“尊重,自省,慈悲,宽容”等字眼,我第一反应是,这每个人都知道啊。
嗯,文章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完了。
可等我顿悟之后再看这些文章,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底层的原因是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
尊重:当我深刻地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来孩子也是我的老师,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尊重?于是我尊重每一个人。
请思考,真正的尊重是什么?
请先闭目自我思考,因为只有当你自己悟到的,才是属于你的。
真正的尊重是:
哪怕别人不尊重我,我也会自己尊重自己。因为尊重是我的标签,我就是一个尊重人的人,我是一个有修养很优秀的人。
划重点:对亲人,特别是孩子更要尊重。
别人冲我发脾气,那是别人的问题。
别人冲我发脾气时,我选择不发脾气,这就代表了我自己尊重我自己。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时时刻刻都是有选择的,我选择当一个不发脾气的人,我选择当一个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人。
只有当我的底层思维(认知模式)彻底发生改变,我的行为才会改变。
记得把自己抽离出来,分离出另一个自我,时刻观察省视自己:
我是不是一个尊重人的人。
尊重的底色是敬畏。
敬畏亲人,慢慢地就会理解亲人。
理解的底色是宽容。深刻的理解了亲人,站在亲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慈悲。
宽容的底色是慈悲和爱。
这些词都是相通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同理:当我深刻地想成为一个我想成为的人时,我自然就“领悟”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奥义。自省才能自明。“明体方能达用,内圣而后外王”。
划重点:是领悟,“悟”是自己主动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
“悟”拆解是“吾心”,所以“见悟”本意就是“见吾心”,而王阳明心学本身提倡也是“致良知,见本心”。
就像你读这篇文章,如果你的心不思考,不去“悟”,这知识永远不会是你的,你只吸收了5%。
而只有当你思考并践行的时候,你才拥有了智慧。
智慧永远是自己产生的,知识永远只属于别人。读知识并不代表你就产生了智慧。
智慧是“悟”出来的,不可以靠“读”。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知行合一。
我们要学习《遥远的救世主》里的强势文化,别“等靠要”。靠读文章读书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只有通过行动。
凡事要内求,求自己,而不是求别人,通过外界社会修正言行。
这也是我公众号叫内求外修的原因。
而且不做就是不知。
王明阳也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四、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中生“行”,“行”又生“知”,循环往复。
“知是心之本体”,由心发动,且人须“致良知”,坚持在过程中要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克服一己私欲,用“良心”开启意识活动与实践周期。
正确的知行观,应该是慎始善终,念头一动就要端正方向(即护善念),力保正确,而后躬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知行合一是你的行为规律。知不来自你的意识,来自于你上一次对这个媒介做出的行。你要建立一个模型,一个一一对应,但是又不断被替代的模型。
大到行为,小到一个想法,都遵循这个规律,会被替代。不然就没有习惯这一说了。反过来推,你在一个环境的行为,是不是大部分都取决于之前你在这里的行为?我是说所有的行为,包含下意识的。
这是个简单的,一一对应,又不断替代的思维模型,也是你的行为规律。
这个模型,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知行合一。你的意识,其实来自于行。你的意识看似复杂,其实是这个模型运作的时间足够久之后的结果。”(引用)
五、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要有跳脱脱离自我的思维,时刻护善念。同时也要明白大脑有时具有欺骗性,大脑是贪图享乐的,它会让我们误以为读了书就学到了知识,其实不然,必须加上实践,且知行合一。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你的“知”会带你做你之前习惯做的行为。要想摆脱舒适区,那就在这个舒适区,做出新的“行”才可以,空想是没用的。
新的“行”如何做呢?也必须萌生新的“知”才有新的“行”。
也就是我说的:
要彻底改变你的底层思维,也就是这个新的改变的“知”来引导你新的“行”,这样行为就改变了。而不是你的旧“知”,旧“知”只有旧“行”。
我个人总结起来就是:
1.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前提是人善良),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建立新“知”)
2.通过行动(善的)改变自己。(同时产生新“行”)
3. 让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转变
4.不断否定新的自己,继续朝着新的自己转变
5.直到最后成为自己,于是没有自己
6.因此自我的边界被打破,心无内外,贯通天地。
六、人唯有自渡,内求外修
最后我读书永远都是为了验证我的想法,而不是去学一个想法,一个概念,或者逻辑游戏。而且不贪多,贪多嚼不烂。
同时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开化的第一步,也是所谓悟道的第一步。每个读我这篇文章的人并且能有所收获的人,我相信都有这样的人生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仿佛成为一个局外人可以观察自身。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而只有行动,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今天是我写作的第37/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