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有三种境界,一为“身闲”,二为“心闲”,三为“身心俱闲”。其中,“身心俱闲”这一境界极为难得,当身处于这一境界时,再去欣赏自然风物,便会有一种“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感受。唐代诗人孟浩然便是如此,他在一个悠闲的夏日傍晚,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把见闻写成了《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一诗,原文如下: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临水而建的亭台多清凉之气,在傍晚时分,我悠闲地划着小船拜访陈大水亭。在一个夏日的傍晚,诗人想到临水而建的亭台应该是一处避暑胜地。有了这种想法之后,诗人不顾天色已晚,马上就划着小船出发了。此时,诗人的心境闲适,悠闲地划着船,不知不觉就到了陈大的水亭。在首联中,诗人开篇点题,并且以“闲”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在山间的小河里看到松树和竹子的倒影,在亭子中闻到菱角和荷花的幽香。诗人到达陈大水亭之后,饱览周围景色。“涧”是山间小河,诗人向远处望,能看到山间小河中有松竹的倒影,说明河水流速缓慢,河水清澈。诗人把目光渐渐收回,亭子下的池塘中,菱角与荷花欣欣向荣,散发出的幽香缭绕在水亭周围。在颔联中,诗人以远近结合,视觉与嗅觉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清幽水亭图,表现了对水亭的喜爱之情。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村子中的孩童扶着醉酒后手舞足蹈的老人,山中的鸟鸣声仿佛在为人们快意的歌唱而助兴。诗人看到,在乡村小路上,有醉酒后被孩童扶着的手舞足蹈的人,远处传来人们快意的歌唱和欢快的鸟鸣声。在这个夏日,感到欢欣愉悦的不止有诗人,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颔联中,诗人的笔触一转,由景写到人,以视听结合的手法写乡村人们的淳朴,以及他们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还没来得及把眼前的清幽的景象都欣赏一遍,怎奈暮霭四起,夕阳西下,已经看不真切了。诗人站在临水而建的亭子中,面对着眼前的清幽静谧的夏日夕照图,尽管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但值得欣赏的风景实在是太多了,还没有尽兴便已暮霭四起。在尾联中,诗人收束全诗,以”未云遍“”奈夕何“写自己的意犹未尽,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水亭风光的喜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写自己在陈大水亭的所见所闻,吸引诗人的,不止有“涧影松竹”“潭香芰荷”等清幽之景,更有“醉舞”“酣歌”等怡然自得的生活。正是“景美”“人和”才让诗人流连忘返,真正的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