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错处 敬请指正】
有段历史小故事:
传说,在大宋年间。宫中任职的“内功按摩大师”智凯,为皇帝爱妃屏儿治疗臂痛,随捺胸肋腋下以散风疾,屏禧笑不已亦依怀中。奸相素与凯不睦随谗之。帝不悦,呼之……,凯以言相驳。帝大怒,斥曰:“竖子每谏君远小人,忌女色。此之何,可谓坐怀不乱乎?”凯力辩。
帝曰:“袒胸裸腹,有伤大雅;掐呶揪捏,有失男女授受不亲……”。凯曰:“宫廷之序,非乃本朝。由病从治,焉分男女长幼,有等同然。愿帝明鉴”。帝曰:“取病何得嘻咦,非挑谩之何为?”忠臣齐语:“凯非奸佞小人,随驾侧伺御,功劳非凡,但得宽宥之”。帝怒稍息,贬凯入空门“相国寺”为僧。屏卖市井为妓……身入贱业,旧未曾习“导引”但尚体解“推按”于一、二。身入妓,从旧忆,随技乃博,为纨绔以解重坠……。至此随妓技艺乃布市井。
不数载,金兵攻城,逼入“相国寺”,凯引众僧相拒。金将呼曰:“白云秃儿(智凯法号:白云)速降,大事已去,降之富贵……。”凯曰:“达夷胡语,江山易改吾志难夺。生为大宋人,殁为大宋鬼,胡虏小儿休望矣!帝虽负吾,吾焉负大宋江山矣。”随与胡斗……。
次明鸡晓,寺门内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自宋诏令后“导引不语内功”,“内功不言按摩”,对此事的谈论均为忌讳。《圣济总录》中,亦有这样一段记载:“世之论按摩,不知析尔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尔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由此可见,在大宋以前,历代均论“导引按摩”,到了这个时候,为什么又发出了费解?由此看来,这一民间的传说,也不无道理了(事实有否,留给历史学家们验证吧。)。
旧时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祸罪诛连九族。由此原属“导引按跷”这一健康身躯竞被肢解,专业的人才被打入了冷宫,部份精技精术,随之后续的继承人亦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可是临床上的效验,也会使知情者恋恋不舍。这在《圣济总录》中,又作以了专门介绍。“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膘悍者有所归宿”。
事实上原本属於大众的珍宝,从被宫廷禁锢后又回到了民间。许多民间医家,他们虚怀若谷,对此医术孜孜以求。例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小道藏《云笈七签》,《儒门事亲》等等,诸多名著均对“按摩术”给予肯定并作以推广。
此时,集民间众医家所长,有关“按摩”的专著《推按精义》与《推按问对》的问世后,亦成为“民间师带徒”的模本。盛行宫廷的“内功推按”,此时又从新扎根在了民间。诸多著述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精技的“按摩”医术,并没有在统治者的压榨及世俗劣性的岐视下而泯灭。它仍以师带徒或子承父业艰难的在延续。
曾以任督二脉,谓之“小周天”行运法的“内功环运法”,宋代就已发展到“大导引术”中去了。从弓身而返,至太阳俞注;从夹脊内传,再到“天罡指穴术”;这都是在宋代,“导引”被贬入冷宫后的精品之作。可是,在公开埸合下,大多医家又均忌谈论“导引”。旧以“污人,则殃其术;贬其术者,实贬其人……”。直至今日,这一劣性陋习在社会的各别角落里仍有残迹!旧中国,正是从这旧的习俗劣性中挣脱出来。
从宋到清,在这几个世纪里,许多默默无闻的医家,为了我们民族的昌盛,他们勇于冲破封建专治束缚下的罗网,奔走在民间,为人民健康留下了至诚的默默无闻的足迹。
元代医家滑寿(伯仁),将其原属“导引”中的“周天环运”,这一重要的医疗依据,再次的书写出来,并且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以往对奇经八脉的陈诉,它不直接参于人体的气血传输,而是负责溢蓄的(《难经》)。在此,它明确的指出任督二脉,对人体气血传输确是以十四经脉构成了主系。并着重指出:主系传环的重要性,是针对阴阳气血的平衡(生命活动的依据)。针对“导引”,使气血适衡性,是其它手段、措施所无可取代。对于十二正经来说,它已不是十二经,而是“十四”经,故名:《十四经发挥》。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伯仁”前辈用心良苦,是他重辄了“导引”的真实内涵,指出了“导引”在构筑人体气血传输上,对人体生命的绝对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引申了人体气机运行的繁复机制,诱发了“气玑理论”的综合完整性。在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见到的民间传承延续下来的《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就是一典型实例。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气机理论”,它不仅指导了“推按术”,尤其对“针刺”来说,更使“取穴循经”在“循经执证”上,已登上了巅峰,达到了简而捷明。在此又引申了“药物的归经”之说。由此证实了临床效验的可靠性,以及在缩短疗期上提供了保障。实践总结出“任督二脉”在调整、约束、平衡十二经气血,在保障气血流注中的必要性。并使“针刺、推按”,在临症的补泻上有据而凭。它足可以以点代面,就临症而言,直指于此而谈“补泻”了。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代虽列“按摩”在其十三科之内,但往日的兴旺已是望尘莫及了。在民间的“推拿、按摩”,又有“六不按”之说:“不紧衣结带不按;女子前胸乳下不按;少腹下不按;股里上下不按;无人陪患皆不按。”由此可见,民间医家出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治疗上则被制约,使临床施治范围,仅仅的又被局限在人体的几个部位上,这无疑使“推按术”在针对疾病的治疗范围上大为减少。从古老的“是从痛所到为病所是,从民间传说中的三不背,直到没有不背之理(有病不背父母、夫妻,不背医也。)”,这足以证明,生根扎根在民间的医生,他们所走过的历程是多么艰辛,百姓们为了解脱疾病的痛苦,尚需封建礼教的桎梏。
正是出于此等原因人们忌讳,把以往的“按摩”亦更名为“推拿”。对于成人的“按摩”责被视为下贱。再加之“六不”的制约,成人用“内功点穴按摩”治疗疾病术,在社会上已是寥寥无几。这也正是多个世纪以来,人们把“推拿”与“按摩”混为一谈(事实上推拿与按摩,是两种不同的技法,针对不同的病变种类在临床中的实施)。与此相反,成人“按摩”的衰落,确促进了儿科“按摩术”的发展。基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谓纯阳之体),取“推法”为多,医家著述则以“推拿”冠名。此时代表作有:明代,张廑云的《按摩仙诀》,周于藩的《推拿妙诀》以及杨继舟在《针灸大成》中又收录了《保婴神术》。由此可见,针灸与推拿已有机的融为一炉。
直至清代,以往的“内功按摩术”一直隐藏在民间。虽不能公开执业,但也从未绝迹。
据传说:“弘历年间,乾隆微服出访,不期偶染风寒。寒热交作,百药未效。居榻,偶迂店女小秀。秀,独擅“内功推按”,未至刻,其病随手而愈。寡人惊讶不己。慨曰:“当此术何不扬善?……”
帝携秀入宫,众,广语贱小秀.秀愤私语弘历。朕曰:“吾亦扬善,何奈众贬。吾善,众不善。虽善,苦力不能为之。世称谓天子,朕苦寡人自知,其坏之不为,善之亦难矣!”
从上面这段小故事里我们了解到,乾隆爷是在三下江南私访时,有一次得了重感冒服了很多药也没好。他在投宿的旅店中,迂到了身怀一技“内功推按”专长的女子,名叫小秀的。经过这位女子大约不到十五分钟的冶疗,病体竞一次康复。乾隆十分惊讶并感慨的说:“你有这么好的医术,为什么不把它发扬出来呢?”
随后,便将小秀带入宫中。入宫后小秀遭到了恶意诽谤……。小秀气愤的向乾隆,私下里讲了这些事。结果弄得乾隆爷也没了辄。乾隆说:“我满心想办件好事,发扬出你这精湛的技术。可没有办法,大家不认可。既使我想办好事,也是无能为力确又奈何不了。人称,我是居天之下,万人之上是天子。可是,我自己的苦衷,只有自己知道,身为天子办坏事不行,可办好事这该有多难啊!
由此可见,封建帝王虽是一言九鼎,面对祖宗留下来的陈规旧制,是家法!谁也不敢轻碰。……这,在乾隆年间,由政府编篡的《医宗金鉴》里,便可窥见一隙了。事实上,在民间许多的志士,力奋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光大。“推按术”在民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在《医宗金鉴》里,“推按”确仅仅局限在一部份“伤科”的治疗上。至于对内科、妇科疾病只字未提。尽管如此,可是在“刺灸心法要诀”中,确载有任何书籍,所从未载过的“内功按摩”的"特定穴’之—“阑门”。可见“阑门”穴既被引载到针灸著述中,足以证明“内功按摩”的诸多手法,并不是疏露,而是不便载入也未可知……
为了保全璀璨的民族文化,在清朝,许多知识分子投身在民族医药浩瀚的海洋中,为民族医药的繁衍作出卓绝的贡献。当时,推拿医学著作相映相辉。典型的代表作有:夏禹锡氏的《幼科铁镜》,骆如龙(潜庵)的《推拿秘书》,熊运英(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张振銎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以及《推拿易知》,《推拿指掌》,《推拿捷径》,《推拿诀微》,《推拿图解》,《小儿推拿术》等多部著述。这些著说各俱春秋,也为祖国民族民间推拿医术光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