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重病无力医治急需爱心款救命,有人却盯上了这笔爱心款,靠捐款抽成可以实现日入千元的高薪,最高抽成甚至能达到70%。慈善与生意,原本应该如同冰与火一样,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概念,然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概念,却共同存在于水滴筹平台上。
8月21日,因为“职业筹款推广人”这一群体的曝光,也让一直披着慈善外衣的互联网平台水滴筹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根据相关爆料,在水滴筹等大病众筹平台上,存在“职业筹款推广人”这一群体。这些人以“帮助”求助人迅速筹款抽取善款并抽成盈利,他们抽成低则50%,最高达到了70%,也就是说,在水滴筹等平台上募集的善款,可能会有半数以上没有到患者手里,而是落入了他人腰包。
如此魔幻的一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实“职业筹款推广人”的运作逻辑并不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类似私域流量运营,所谓“推广”,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资源,有些需要利用到网络资源甚至水军,然后大量转发推送患者的筹款链接,让更多的人能看到筹款信息,代价就是需要抽取一部分捐款作为服务费用。
但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筹款到底进了谁的腰包:如果真的是患者家属拿到了这些善款,对于急需钱救命的病人家庭而言,岂有把救命钱主动交给中介的道理?然而在交易过程中,推广人通常会要求把筹款链接里的收款账户写成他们的个人账户,这样中介方就可以直接拿到筹款,在众筹成功后按比例打款给求助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线筹款的互联网平台都有明确要求收款人必须是患者本人、在同一本户口本上的直系亲属或者医院的对公账户。
在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就是平台方。水滴筹在事后发表声明称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任何高于筹款额3.6%的费用都不是平台收取,水滴公司CEO沈鹏更是公开表示自己受到了误解,并称对误导筹款者的黑中介行为坚决抵制,俨然一副置身事外的态度。
但平台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吗?早在2018年时就曾有媒体实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网络募捐平台,发现即使交了假资料也依然能够发起筹款并提现。现实情况是中介挪走了70%的筹款也丝毫不担心会被追责,交易的过程也非常随意,对方甚至可以做出承诺:”如果收不到款,随时都可以结束“。
更耐人寻味的是水滴筹的财报数据。根据“水滴筹”的母公司水滴公司发布其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有超过4.03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向近250万名患者捐赠总计约509亿元。水滴公司一季度净营业收入达6.49亿元,环比前一个季度增长7.4%。
与大众熟知的公益筹款平台不同,水滴公司本质是一家商业公司,水滴的筹款行为就是生意而不是公益。公司创始人沈鹏曾毫不避讳的承认水滴公司不是一家公益组织。
水滴公司的最大矛盾就在于此,慈善和盈利,本应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但水滴筹却是一家披着慈善外皮的商业公司。一方面,慈善既是其甩不掉的标签,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另一方面,商业同样是其甩不掉的标签,在举起慈善大旗的同时,却还要不停的强调自己是一家商业公司,自己需要盈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中介”、“职业推广”等群体似乎也并不意外,实际上,第三方商业组织利用平台的流量牟利是很多互联网平台都面临的问题,只是水滴筹比较特殊,因为该平台的商业行为完全建立在大众病患的同情心之上,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争议。更大的负面因素在于:一旦有了这样的先例,势必会导致广大用户对求助案例真实性产生质疑,大病筹款行业也会面临信任危机,有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更难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