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转非,现在还有必要转回来么?
(原创)农转非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新名词,也就是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所谓“非”,非者不也。我国直到目前为止,户口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户籍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将农村户口转为不是农村户口,那当然就是城镇户口了。
在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上,特别是建国后的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一年期间,城镇户口并不怎么受欢迎。居住城市的人不用说了,居住在场镇的人是有所选择的。沒收了地主的财产后,田地山林自然要分给人民。然而自古以来,土地又是农民的命根子,城镇的人,特别是小场镇的人为了分到田地,都争着划为农村户口,以便分到田地。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三年困难时期,广大农村走集体化的道路。各乡改名为人民公社,农民吃食堂饭,那时叫“共产主义”,吃饭不拿钱,由各队统一安排。由于天灾,加之国际上"帝、修、反"围剿,粮食成了稀有物。种出的粮食交完公粮,卖完统购后,就所剩无几,加上浮夸风盛嚣尘上,农民只能勉强渡日,树皮草根成了活命的依靠。
城里的市民每月最低时,供应也有十八斤粮食,虽不富足,总比农村吃树皮草根强多了。于是城镇户口便成了香饽饽 。
近些年来情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户籍政策放宽了,大批的农民外出打工,有的拖家带口,为了让孩子能到城市的学校读书,不交高价,纷纷转为城镇户口的现象已不觉为奇了。
然而现在的农村再也不是当年的农村了,除了政府对农民的很多优惠政策外,农民种出的粮食不但不交公粮统购,政府还给补贴。开创了我国历史以来的新纪元。我见到的老农民都异口同声地夸人民政府的政策好!
现在的农村,交通便利,粮食自足有余,生态环境大大改观,空气清新,真可谓山清水秀,只要勤劳的人,种好田地的同时,再搞好家庭富业,自产自销还有剩余,可出售给城里人,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过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日子,着实让人 不已。
既然那边(估计说的是城市)是空挂户,没有实质意义,又沒有住房,吃、穿、用都靠拿钱去买,又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况且农村医疗条件也在逐渐改善,就医交通又较为方便。因此,如果国家政策允许,加上孩子读书已成,回去享受真正的田园生活,户口迁回农村的确是一件非常称心如意的事情,因此很有必要。
以上是我的看法和想法,不知是否如你所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