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脱靴)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高力士被阉为奴,后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进宫当小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开元初(714年),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最为宠信的臣官。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其家产富比王侯,一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们对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恶的,习惯于把他归于奸臣那类人,不过,当问及他到底做了那些坏事,好像又举不出什么例子,只因他是个太监,而在中国历史上,太监十之八九都是坏人。
历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臣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了解他的为人。
太监一般都是放置在内宫,负责皇族的生活琐事,唐太宗时就已有定制,“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黄衣廪食”是指有职位的太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宦官。
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高力士的本职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深得玄宗宠幸,玄宗专门在自己的寝殿旁的帷幕后置一小床,让高力士睡在那里,以便随时差遣,并感慨地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无疑是个优秀的太监。
高力士非常聪明,先不说别的,单观他能服侍皇帝这么长时间,就知道他很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俗话说: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边的人被贬被谪甚至杀头都是常事,当时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张说、苏颋等都因得罪过玄宗而被贬谪。只有高力士稳如泰山,从未被贬过。
他的聪明不但表现在工作上,还表现在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并且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判断力。
在废掉太子李瑛之后,在继立谁为太子这问题上,唐玄宗犹豫不决,当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力荐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宰相李林甫等人也主张立李瑁,而玄宗想立年长的李亨,即后来的肃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闷闷不乐,连饭都不想吃了,力士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故意在旁边说:“大家都不吃饭,是不是饭菜做得不好吃呢?”玄宗说:“你是我的老臣了,应该猜到我在想什么?”力士说:“是立太子之事吧?依照历代规矩,推长而立,谁还敢争?”高力士这番话打消了玄宗的疑虑,他下定决心,将李亨立为了太子。
还有一次,玄宗在五凤楼宴请臣民,许多群众都挤过来看热闹,乱成一团,导致乐队无法奏乐,侍卫挥棍驱逐都没有用,玄宗就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说:“河南丞严安之执法严厉,民众很敬畏他,请他来维持现场秩序肯定没问题。”玄宗就同意了,严安之一到,就用以手板绕场画线为界,说:“犯此者死!”于是在宴会的三日内,人们指着画线相互提醒,没有人敢越过这条界线。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高力士是比较善于观察人的,非常了解官员们的能力作风。
对于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的本质,在这些人发迹之前他就看得比较透彻的。
天宝中期,边将争着邀功,夸大战绩,玄宗得意地说:“唉,我年纪大了,朝廷细务交由宰相处理;守卫边疆交付将领们处理,我都不用操什么心了!”高力士冷静地答道:“我听说我们的军队在云南打了几次败仗。北方的兵卒凶悍强大。对于这些边事,陛下有什么良策可以制服他们吗?我真怕生出祸端无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说:“你别说了,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的。”此时的唐玄宗昏聩,声色犬马,根本听不进高力士的忠告。
无德无才的杨国忠是靠着杨贵妃的关系登上了宰相之位,经常做些欺上瞒下之事。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灾,玄宗忧雨伤稼,就询问灾情如何,杨国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饱满的稻谷欺骗唐玄宗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说真话,天下也就无人敢站出来说真话。玄宗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高力士:“淫雨不停,还是你来告诉我真实情况吧。”高力士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阴阳失调,我又能说什么呢!”玄宗听后默然无语。可以看出,高力士对杨国忠的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杨贵妃的缘故,没有说出来罢了。
高力士亦不赞同让“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任宰相。有一次玄宗在大同殿斋戒,问高力士:“今海内无事,国库充足,天下太平,我想将政事委托给李林甫处理,你看如何?”高力士回答道:“如今国库虽然充足,我仍担心储蓄不足。如果继续向百姓征派,又会使百姓的私人蓄藏告罄,如此百姓就会舍本逐末。再说天下权柄,怎么能轻易委托他人呢?如果李林甫威风震主,一旦有变,谁还敢阻止呢?”玄宗听后非常不高兴,高力士见玄宗生气,连忙顿首称罪:“我一时糊涂,说错了话,罪该万死。”玄宗见状,才没有发作,高力士才避免了一场大祸。这也是高力士在唐玄宗身边最惊险的一次事,在经历这件事后,高力士更加谨慎了,沉默寡言,很多事情只是看在眼里,藏在心里,他知道,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开元前期那个玄宗,说出来反而随时会召来杀身之祸。
太监由于身体的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完整,极度自卑,扭曲畸形,其内心阴险狠毒,仇视社会,根据心理学分析,越是自卑的人越可怕,一旦得势这种人就是个狠角色。这种扭曲心理会随着地位提升逐渐体现,当权力达到只手遮天时,有了释放的舞台,就会暴露无遗。
然高力士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有着好性格的太监,史书说他“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天子信任,士大夫也不厌恶,就是正常的聪明人也很难做到这点。说明他为人比较低调,性格很温和,心态也很平和。历史上与他同时代的知名人物,没有谁受过他诬谄或迫害的,不但如此,他有时还敢于直言,不偏不袒。
要说高力士说过别人的坏话,那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毛仲,一个是李白,
王毛仲是除掉太平公主的主要功臣之一,玄宗上位后对他的宠爱甚于力士,王毛仲完全瞧不起太监,经常欺侮、辱骂宦官,高力士和另一个有名的宦官杨思勖都非常畏惧他。正由于王毛仲欺凌宦官,这才导致高力士告了他一状,使他家破人亡。不过,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王毛仲的为人,就知道其实这事与高力士没有直接的关系。王毛仲目中无人,恣意妄为,造反是迟早的事,玄宗也早有所防范,既便不是高力士告他的状,玄宗也会找其他借口除掉王毛仲的。
至于说李白是由于高力士的谗言才没当上官,这典故来自野史,说的是一次李白挥笔纵文时,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力士就衔恨于心,跟杨贵妃说李白在写诗讽刺她,把她比喻为汉代的赵飞燕,这激怒了杨贵妃,在玄宗面前阻断了李白的青云之路。先不去推敲故事的真假,仔细想想,李白不得官做,最大的责任应该在于唐玄宗不想用人,与高力士并没有多大关系,直接原因更谈不上了。玄宗很聪明,当初张说唆使别人说姚崇坏话,被他一眼看穿,又怎可能被高力士随意糊弄。
除了这两点值得商榷之外,高力士的为人还是不错的,没有昧着良心做事。
张说当时受到宇文融、李林甫的排挤,并被他们诬告说“与朔方九姓勾结,图谋不轨”。玄宗见奏大怒,便派高力士前去了解实情,高力士回来后汇报玄宗说:"张说蓬头垢面,睡在破席上,用瓦器盛着粗饭淡茶,惶惶终日,正在悔过,等待惩罚!那有一点造反的迹象?”玄宗听后怒气才消去,高力士又乘机进言说:“张说一向忠于国家,在平定太平公主叛乱时又立有功劳,望陛下三思”。玄宗因此放过了张说。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听到消息后,甚为高兴,对高力士说:“我儿应天顺人,没有辜负我的教导,我还有什么可以忧烦的呢?”高力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现在两京相继失守,生灵涂炭。黄河以南、汉江以北地区战火纷飞,人们为之痛心疾首。可陛下却以为万事大吉了,我实在以为自己是听错了呢?”不难看出,此时的高力士在困居西蜀前途未测的情况下,头脑仍然是清醒的。
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太监大多臭名昭著,如李辅国、魏忠贤、高逑等,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篡权窃国,欺上瞒下,胡作非为。高力士可谓忠心耿耿,尽心尽责,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干坏事,即使在玄宗退位之后,高力士还是一心一意的跟随玄宗,这点难能可贵。
上元元年(760)八月,李辅国矫诏率五百骑士拦住玄宗道路,想谋害玄宗,高力士挺身而出,冷静果断的平息了这起风波,事后,玄宗皇帝握着高力士的手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将军,我就成为乱兵刀下之鬼了!”
后来,高力士因此被流放巫州,临走之前对李辅国说:“我早该死了,只是因为圣上仁慈怜悯才苟活至今。我请求再拜见一下太上皇的龙颜,那样我即使死了也心无遗憾了。”李辅国没有同意。高力士带着遗憾来到巫州,直至死也未能见上玄宗一面。到巫州后,力士写下了一首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借此抒发对往昔的岁月怀念与留恋之情。
从李隆基上位,高力士就开始追随,从大唐王朝极盛到衰落,从歌舞升平到饿孚遍野,他目睹了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作为最接近皇帝的红人,并且是唯一一个跟随唐玄宗这么长时间的人,他知道盛唐各类事件应该是最多的,也最有发言权,遗憾的是,他没留有回忆录,如果有,我们必将了解更多盛唐的秘密,或许现在我们所知晓的历史并非如此。
纵观高力士一生,无大过,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要说他有小过,那就是贪了不少钱财,不过,这些钱并不是通过横征暴敛的手段得来的,而是那些官员为巴结他而送的。高力士亦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丰功伟绩,个人认为,没有功劳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制约了他的奉献,如果他是个宰相或者其他担任其他重要职务的大臣,以他的才干和洞察力,业绩绝不会差。如果玄宗听取高力士的劝言,克制李林甫、贬谪安禄山、弃用杨国忠,那么,开元盛世就不会如此短暂了,而他的功劳也足以改写历史。
所以说,高力士也算是个好人,并非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