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遥望对岸 同迎七夕

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或七姐誕,融合了古代少女的針線技藝和青年之間戀愛為主題的相思情懷。在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這一節日更被視為十六歲少年的「成人禮節」,呈現勵志和祈盼少年健康成長的特點。其習俗與臺灣頗為相似,都有著濃郁的閩南文化底蘊。

臺灣的臺南在七夕節慶祝上無疑是最為熱鬧的,而澎湖則更注重保持其原生態的風情。臺南的七夕國際藝術節和府城七夕十六歲藝術節等系列活動,不僅深受當地市民的喜愛,也吸引了四方遊客的目光。二○○八年,七夕的慶祝方式「七娘媽生,做十六」被正式納入臺南市重要無形文化資產,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民俗中的地位。

而溫州市的洞頭,經過十五屆的七夕民俗風情節的累積,已逐漸形成了一種集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文化風尚。二○○九年,其七夕成人節被認定為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二○一四年,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七夕文化之鄉」稱號。

七夕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當時兒童以綵樓、偶人祈福,這一傳統在洞頭被保存得較為完整。七夕時洞頭近萬戶閩南籍有孩子(一虛歲至十六虛歲)的家庭都會設立七星亭,祭拜七星夫人,為孩子祈福,這也構建了獨特的海島民間傳統。

隨著二○二三年的七夕節到來(陽曆八月廿二),願我們這一代的人,不論是站在哪一邊的海岸,都能夠珍惜這份難得的文化傳承,抬起頭,與心意相通之人共同遙望浪漫星空,沉醉七夕的故事,共同守望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兩地習俗儀程比較

兩地七夕節都保留著蘊含對孩子們茁壯成長的美好願望。從兩地七夕習俗儀式流程來看,除供品略有點不同外,祭拜對象、時間、地點、內容、祈求的意願基本相同。

習俗來源:臺灣的「做十六」和洞頭的十六虛歲成年禮同源於閩南形成的成年禮,後傳入兩地。

祭拜對象:七仙女,臺灣稱「七娘媽」;洞頭俗稱「七星娘媽」。

祭祀時間:都在七夕傍晚。

祭祀地點:過去臺灣祭拜七娘媽是在家中進行,後盛行在宮廟祭拜。澎湖列島一帶是在家中門口、中庭、陽臺,擺上長凳、矮桌祭拜。洞頭過去也是在庭院、門口,祭祀以家戶為主,儀式過程簡樸,近幾年在當地東嶴另設集體祭拜儀式。

供奉供品:洞頭有必備的紙糊「七星亭」、「巧人兒」粿、紅圓、壽龜、水果、鮮花、脂粉、五色線(或紅紗線)、葷素菜餚(一般以七為數),還有給孩兒佩戴的紅絲線串成的古錢或螺貝等;臺灣的供品與洞頭基本相同,有麻油雞飯、牲禮、軟粿(即糖粿)、瓜果、鮮花、針線、胭脂水粉等,特別是也有紙糊彩亭。

祭拜內容:洞頭主要為孩兒祈福和舉行成人禮儀式,相應有少女乞巧、青年人定情、拜床母等內容;臺灣重點也是「做十六歲」行成人禮、孩兒祭拜七娘媽,也有魁星會、絭綰、拜床母等等。

祈禱目的:對孩兒健康成長的期盼和少年成人的界定。【作者/陈爱琴、王辉丹】

台灣新生報2023年8月20日第十二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遥望对岸 同迎七夕  对岸  对岸词条  遥望  遥望词条  七夕  七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