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兰州和平镇一名工人在开挖草坪时挖出一“太岁”,找到报社希望有关专家鉴定,但兰大生命科学院对此也无法给出结论。6月23日,兰州市一位追踪关注“太岁”的生态园林学方面的学者杜宗辉看到后认为,工人挖出的“太岁”应当已经有千年,是个“千岁”,他给工人给出收藏建议,同时工人张宏杰表示他愿意将“太岁”捐赠出来搞研究。
6月23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了杜宗辉老先生的电话,他今年75岁,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林学院,目前是甘肃华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一名生态研究工程师,研究和关注“太岁”已经30多年,见过或研究过的太岁较多。他说,他曾经追踪山西、陕西等地发现的“太岁”,包括兰州水车园和嘉峪关的“太岁展”。
其实,“太岁”简单来说是一种复合菌,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本草纲目》记载,“太岁”具有“久食,身轻不老,延年神仙”的养生保健作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的记载。中科院院士吴阶平、石学敏等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太岁”主要成分是PQQ,用于免疫力调节、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因此称“太岁”为“生物和氏璧”。
但“太岁”不太建议被直接食用,因为它除了有益的物质外,还有很多有害物质,目前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全面。它有太多的奥秘没有被揭开,需要继续研究,人们的认识也常常停留在传说中。
杜宗辉老先生测量了张宏杰挖到的“太岁”,长度为35公分,宽为24公分。从“太岁”的大小形态看,他认为,这个“太岁”的年龄应当已有千年,是个“千岁”。他建议张宏杰尽量找回挖到“太岁”的土壤,用木料等材质做个箱子,放在土中,尽量还原它原有的生活环境,等有科学家研究时提供样本。而张宏杰本人也表示,他挖出“太岁”不图钱,希望捐赠给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人类探秘“太岁”作出贡献。
杜宗辉(左)给“太岁”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