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歌亦舞 全面传承
京剧花旦张悦: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荀门弟子张悦幼时就随母亲(昆曲名家仝秀兰)学习昆曲,爱好文学、擅长文艺的她生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我最爱上语文课,一篇篇的小作文经常被少年宫写作班用作范文。小时候一有时间,我就泡在少年儿童图书馆(原文庙)里。”对于为何选择京剧,她说这是“母命难违”。小学三年级,10岁的张悦考入天津戏曲学校(现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
“那时候懵懵懂懂,让干嘛就干嘛。在戏校,早上5点45起床,先上毯功课,踢腿、下腰、翻跟头等,接着就是把子课、唱念课、剧目课……当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分行当,如果武功基础好,身体灵活,就偏武戏;如果嗓子比较好,就偏文戏。我当时年龄偏小,特别瘦,接受能力比较强,看起来挺机灵的,老师说:“唱花旦吧!”从此,就开始了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艰苦学习,作为专业演员,无论主攻文戏、武戏,都得走一样的流程,就是全面的深化训练,务必做到文武兼备。
在戏曲舞台上,花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虽然学花旦,但是青衣戏也必须学,花旦不光是“小雀鸟”一样的“小花旦”角色,还有一些唱腔繁重的“大花旦,”同时武戏也得过关。因为,在以前,花旦、刀马旦本来就是一个行当。“天津戏校曾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演员,我们那一届老师的艺术造诣很高,对我们要求严格,所以感觉学戏的过程还是挺苦的。一个学期两出戏,必须达到彩排标准,还有不少的实习演出机会,学校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京昆基础。”
因为一度缺少花旦老师,开始的学习对张悦来说是难熬的几年,后来学校请了男旦老先生刘韵彤和孙荣惠,在老师们身上,张悦体会到以往看不见的教学风格,“男旦老先生示范动作的范儿,对艺术的理解等等,都让我领会到了早年科班的学习规格,受益匪浅。”经过8年稳扎稳打的刻苦学习,毕业后,张悦进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又得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紫苓、张春华、王吟秋、崔荣英、黄少华、李莉、周志强等老师的悉心指教。
七年作科,一年进修,到了分配的时候,整个毕业班被打散了,平时密切合作的同学们也都分配到各个不同的院团。刚进团的时候,张悦只能天天跑宫女、扮丫环,想起在学校演过的剧目:整本《孔雀东南飞》《红娘》《大英杰烈》以及《辛安驿》《鸳鸯剑》《思凡》等等,张悦感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觉得时光流逝、毫无进步,情绪一度低落,父母嘱咐,“虽然跑宫女,但是该学的、该练的还是得学得练,你得准备好了等待机会,演员终归要有自己的水平和本事。”张悦谨记父母的教诲,从未松懈过日常的全面练习,珍惜每一次的上台机会,哪怕是跑宫女,也要体现出最美的扮相和台步。
“当时团里请了很多全国顶尖的名角给师哥师姐们说戏,我就老站在边上看。著名武丑表演艺术家张春华老师来说戏,除了武戏以外,也说一些和旦角合作的小戏,比如《小放牛》《秋江》等,我就在旁边天天看,张老师看我很好学,就时常给我说一些戏中的主要片段。那阵子断断续续跟张老师学了这两出戏,收获满满,这些对我而言,是难得的开阔眼界的机会。没想到,日后,这种旁听和学习,对我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一次偶然的出国演出中,团里一时缺少花旦,张悦毛遂自荐,一出《《拾玉镯》,一出《秋江》,成全了她的舞台梦,一路去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秘鲁、古巴、墨西哥巡回演出,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与热烈的反响。当时带队的领导说:“我来这里快十年了,我从来不知道你还会唱《拾玉镯》和《秋江》啊!”“我一时语塞,亦百感交集,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苦苦等待,终于等到了舞台的展现。”
这次机会坚定了张悦的信心,“既然有观众认可我,肯定我,我就不能放弃。”两年之内,她自费举办三场个人专场演出。剧目也是京昆、文武都有,《红娘》《小上坟》《杜十娘》《樊江关》,昆曲《思凡》等,全面展示了一位青年京剧演员的功底和追求。
迄今为止,张悦举办了八场个人专场演出。她想尽一切办法筹备资金,搭建舞台,在她眼里,钱、房子、车子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戏曲事业和舞台才是她心目中最动人的存在,“每次上台,我都要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清楚自己一旦出现纰漏,就再没机会上台了。当时团里没有我的服装,也不可能给一位青年演员单独置办,所以,我节衣缩食,用工资,一件一件的攒,《红娘》的9套服装,都是我自己准备的。常年以来,为了更多学习一些剧目,我基本都是自己攒学费、路费、住宿费。只要有条件,我就去和各位老艺术家求教,只有学习的收获,使我无比开心快乐。”我基本都是自费去学习,路费、住宿费、学费,只要有条件,我就去和各位老师求教,只有学习的收获,使我无比开心快乐。”
张悦嗓音圆润,人物刻画细腻传神。钟情荀派艺术的她先后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慧秋、孙毓敏为师,成为荀门入室弟子。“当时刚进团里,18岁的我见到了第一位恩师——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慧秋。赵老师四大名旦的戏都唱,很全面,这是我正式拜的第一位恩师。”后来她又拜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在孙老师的帮助下,张悦凭借自己的实力逐渐走向全国的荀派青年继承人行列。“荀派艺术的风格和造诣是我的终身追求。”她说。
张悦眼里的师父孙毓敏老师智慧而无私,“师父对京剧事业的忠诚、挚爱和付出,使我无限敬佩,在艺术追求上,怹无比勤奋、始终如一、百折不挠。常年在师父身边,通过很多事情,还看到了她对同行的爱心和宽容,一向是团结礼让、屈己待人,对晚辈更是提携呵护、不遗余力,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艺术与人生,在不断的反思领悟中,我感觉自己也豁然开朗了,境界、眼界都得到了提升。在我心中,师父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我们在坎坷迷茫中前行的灯塔。”
说起喜欢的作品,张悦认为每部作品都倾注了老师教的心血和自己的苦苦追求,从剧目上有两类,一类是荀派剧目,对花旦来讲,荀派剧目是一个高峰。京剧唱念做打,唱是灵魂。原来的花旦都是科班里的男孩子扮演,扮相俏,跷功好,以念白为主,唱功并没那么繁重,但是从荀慧生先生开始,他打破了京剧花旦只重表演不重唱的局限,把花旦提升到可以和大青衣相媲美的高度,加上花旦表演上的出神入化与光彩照人,在舞台上美不胜收。
“我演出过的这类剧目有《红娘》《杜十娘》《勘玉钏》《金玉奴》《红楼二尤》,还有师父的移植代表作《痴梦》《姐妹易嫁》等。还有一类就是注重脚底下功夫的载歌载舞的戏,如《小放牛》《小上坟》《秋江》,昆曲《思凡》等,动作比较多,要求功力深厚、体力超强、表演生动。想要演好这类舞蹈旦的剧目,不但要有武戏的基础,保证技巧的效果,还要有扎实的圆场功和优美的舞蹈功底,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必须常年、每天坚持不懈的练功,因为一旦停功,就再也唱不了这样的戏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这类戏,张悦一直坚持在舞台上呈现,由于常练不辍,在年届五十的时候,成功录制了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小放牛》一剧,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受到好评。
除了活跃在舞台上,近年来,张悦把业余时间,放在了京剧艺术的教育与普及传播中,她受聘于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作为客座教授担任评委工作,进行艺术讲座、实训教学,传播京剧艺术。并多次赴美国、俄罗斯、阿根廷、秘鲁、墨西哥、巴西、古巴、哥伦比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毛里求斯、智利、哥斯达黎加等国演出、讲座,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谈起京剧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张悦认为,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有其存在的价值,尽管现在社会文化更加多元,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尤其可喜的是看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我教过的学生很多很多了,在我教学、讲座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对京剧的的热爱,小朋友家长对孩子爱好京剧的支持。我们戏曲人不论是在专业院校授课、进高校讲座、公益性进社区活动、办学习班实训或去业余京剧社指导,都是用自己微小的体温一点一点融化、破冰,通过大家的努力传播,犹如撒下一颗种子,可能若干年后,会带动一代人,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前景。”
对于外界对现在戏曲演员不如过去的看法,张悦说:“我个人认为,有一部分的确是事实,也很中肯,这是各种原因导致,亦是时代使然,除了艺术教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演员的舞台空间和演出需求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我两位恩师,赵老师年轻时一年要演出三百多场戏,孙老师一年至少也有一百五六十场戏,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有能力的艺术家。现在我们几乎没有太多机会演出,其实现在能够争取到演出机会是比较困难的,个人的艺术理想无法实现,很多准备了很久的剧目没有机会上演,缺少舞台历练的经验,导致能力和剧目的多寡和前辈有着很大差距。比如,师父要求我在舞台上演荀派戏要放松、自然、洒脱,虽然戏很熟,但我实际上很难做到,久不登台,在台上演唱需要高度注意的事项很多,很难放松下来,自如沉浸在人物中。我们内心为此也是无比惭愧、焦虑和苦楚。现在人们的娱乐选择本来就更加丰富多元,加上市场、手机、电子产品的冲击,戏曲演员或许比前辈更难,难在需要更强大的毅力支撑大家继续坚持走下去。”
“以前演员舞台上的经验是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代没有这么好的舞台条件,全凭一腔坚守和信念。力所能及,能多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我个人现在所要做的,一方面舞台上精益求精,一方面计划举办一些荀派专场和荀派演唱会。再有精力的话,就去尽力传播,从三岁半到八十岁,我都教过,都在我的传授范围之内。在团里和外地剧院,常有年轻演员来学习,我会将前辈老师教给我的舞台技艺和认知理论传下去,努力做个优秀的二传手,原原本本的告诉她们。对未来,我依然充满信心,在前辈老师的感召指导下,坚守不辍、砥砺前行,努力争取做个好演员、好教师,虽经日雕月琢,然水滴石穿、痴心不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附:
张悦,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优秀荀派花旦,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荀慧生艺术研究会理事,上海荀慧生艺术流派发展中心理事。她嗓音圆润,人物刻画细腻传神。
自幼随母亲学习昆曲,10岁考入天津戏曲学校(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在校期间,师从于田菊林、袁文君、刘韵彤、孙荣惠、张世年、徐鸣远、马竹君、祝彩霞、朱宝义等老师,学习了《春香闹学》、《拾玉镯》《柜中缘》《思凡》《孔雀东南飞》《游园惊梦》《十三妹》《大英杰烈》《鸳鸯剑》《穆柯寨》《红娘》《二进宫》《秋江》《辛安驿》《豆汁记》《卖水》《御碑亭》《虹霓关》《法门寺》等剧目,打下了坚实的京昆基础。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得到了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紫苓、张春华、王吟秋、崔荣英、黄少华、李莉、周志强等老师的悉心指教。先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慧秋、孙毓敏为师,专攻荀派表演艺术。
曾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是天津市文化部“五个一批”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荀派艺术人才培训班特聘主教老师。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银奖,荀派艺术研究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授予“荀派艺术继承人”、“优秀传承奖”荣誉称号。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二次百日集训”重点剧目《金玉奴》主教老师、艺术指导。
经常上演的京剧、昆曲剧目:《红娘》、《金玉奴》、《杜十娘》、《红楼二尤》、《勘玉钏》、《痴梦》、《姐妹易嫁》、《秋江》《思凡》《小放牛》《小上坟》《坐楼杀惜》《拾玉镯》等。中央电视台有多部作品经常播放。如:昆曲《思凡》、《小放牛》,荀派剧目《晴雯》、《樊江关》、《元宵谜》《红楼二尤》《秋江》等。录制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剧目《小放牛》。
近年来,活跃于舞台之余,受聘于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作为客座教授担任评委工作、进行艺术讲座、实训教学,传播京剧艺术。并多次赴美国、俄罗斯、阿根廷、秘鲁、巴西、古巴、哥伦比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毛里求斯、智利、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演出、讲座,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