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目录 |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也称“错误共识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这偏差在部分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共识能应用在整体思维上时发生,由于小组成员之间通常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达成共识,他们易于相信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如果证据显示整体没有达成共识,人们认为意见不合者的想法有问题。这种认知偏差不是由单一原因构成,其中原因可能包括可获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现象背后可能还有其他自我保护机制(protective mechanisms)。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
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女性人普遍认为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样吸烟。
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有一个寓言故事: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船夫出外划船,船上坐着自己的孩子。船夫用力划了一程,觉得身上很热,便脱去了外衣,只穿一件单衣。他就把孩子的外衣脱掉了,也让孩子只穿一件单衣。船夫又划了一程,热的浑身在淌汗,他索性把自己仅穿的一件单衣也脱掉了。于是他把孩子的衣服也脱得精光。船夫是越划越有劲,浑身在淌汗。然而,他那可怜的孩子已经冻死在船舱里了。
教授曾经当堂做过一个实验,调查听课的学生们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每个人都把选择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老师统计之后,随便叫起来一个学生,问他喜欢什么饮料,学生回答:我喜欢可口可乐。教授又问,那么你觉得你的同学中喜欢可口可乐的占多大比例。学生回答:起码80%吧。连续问了几个学生,喜欢可口可乐的人说肯定大部分学生喜欢喝可口可乐;喜欢百事可乐的人认定肯定大部分学生喜欢百事可乐。统计结果则是:大约各占一半。说实话,我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我真心实意的觉得,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肯定要占大多数的吧。这就是典型的错误共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