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避险情绪是一个经济术语,指不太愿意通过借款等方式承担风险,为了回避风险而逃离的一种情绪。2013年3月据经济研究机构穆迪投资评级机构统计,年轻人储蓄率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经济衰退可能令一些年轻人的“避险情绪”增加。
在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突发事件等会改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影响居民对自身资产的币种配置。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也是影响货币替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时,货币替代率下降,即外币资产比例将减小。
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可能引发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周期变化。例如,Tilton和Sequeira(2014)以及Severo(2014)都指出,避险情绪变量能够显著影响汇率波动,并间接增加新兴市场资本流出的压力;希勒(2008)认为,非理性繁荣就是投资者时常脱离经济基本面的风险情绪所引致的金融泡沫。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本外币需求或货币替代也会随避险情绪的变化而波动.
避险情绪升温说明大环境经济不好,或者遇到大灾害,发生战争之类的,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只能买入如瑞士法郎、日元、黄金这样的避险货币,而风险货币遭到抛售。避险情绪降低会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特别是推动油价和金价上涨。
2013年3月,据经济研究机构穆迪投资评级机构(Moody's Analytics)统计,年轻人储蓄率的四季度移动均值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下滑,2006年达到负的15%左右,随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期间有所攀升,一度突破5%。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年轻人储蓄率四季度移动均值约为2%或3%。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波动性影响。
其他年龄段就没有出现如此强烈的从借钱到储蓄的态度变化。当然,35岁至44岁的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增加了储蓄,但他们的态度转变没有这么剧烈。年轻人目前在存钱方面与35岁至44岁年龄段差不多一样,甚至接近45岁至54岁年龄段的人。
这个趋势表明,经济衰退可能令一些年轻人的“避险情绪”增加。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很多年轻人目前获得贷款的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那些背负着超高学生贷款的年轻人。而同时,年轻成年人的收入也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他们赚的钱不如年龄较大的人多。如今,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过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偿债能力减弱了,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贷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