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运价结构是指运价体系各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有以下几种形式的运价结构:
这是根据运输里程而制定的运价结构体系。按运输作业过程可以把运输支出划分为始发到达作业费、中转作业费和运行作业费三个部分,随着运距的增加,运输总支出也在增加,然而随运距成比例增加的只是中转作业费和运行作业费,不管运距多长,始发到达作业费是不变的。由此,运距越长,分摊到单位运输里程的始发到达作业费就越少,运输成本也就越低。根据这种特点,运输部门可以实行按距离别的递远递减差别运价结构。
按距离别制定差别运价,运价率与运输距离的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
(1)运价率随运输距离的延长一直递远递减,与运输成本的递远递减情况基本一致。
(2)运价率在一定运距范围内递远递减,超过一定范围,则保持一稳定水平。这主要是对运距过长运输的一种运价限制,鼓励一定运输方式的合理运输。
(3)运价率在一定范围内递远递减,超过这一范围则递远递增。这同样是为了限制不合理的过远运输。
(4)运价率不随运距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同一水平,又称为纯里程运价。
上述四种情况见图。
属于里程运价结构(距离别的差别运价结构)变形的还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运价结构:
(1)邮票式运价结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运输对象就像贴邮票邮信那样,不论运输距离长短,制定相同的运价,收取同样的运费。某些货物的运输,市内客运中的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都采用此种运价结构。
(2)基点式运价结构。基点运价是把某一车站作为基点,运费总额是发送站到基点的运
费加上由基点到终点站的运费。许多运价的特点是都有一基点运价,并将它与其他地点的运价建立一定的关系。基点式运价结构是不同运输方式以及不同运输线路之间竞争的结果。这种运价结构最普通的办法是,按规定超过或低于基点运价的差数来制定运价,所以这种运价结构又被称为“差数运价系统”。
(3)成组运价结构。又称为区域共同运价结构。它是将某一区域内所有发站或到站集合成组,在一个组内的所有各站都采用同一运价。通常,较远的组比较近的组适用较高的运价。
主要包括按货种别和按客运类别的差别运价结构。
(1)按货种别的差别运价结构。这是指对承运的不同货物制定高低不同的运价。采用这种运价结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货物由于本身性质的差异而决定了它们运输成本的差异。比如,不同类型的货物在性质、体积、重量、包装等方面也不同,它们要求使用的车辆、运输服务条件也不同,因此,在运输成本上就存在较大差异。
按货种别的差别运价是通过货物分类和确定级差来实现的。我国现行运价体制,铁路采用分号制,公路和水运则采用分级制。它们分别将货物运价划分为若干号或若干等级,每一个运行号、运价等级都规定一个基本运价率,各类货物根据自己对应的运行号或运价等级来确定运价率。
(2)按客运类别的差别运价结构。不同旅客运输方式在运输设施、旅行速度上差别较大,而同一旅客运输方式由于所使用的设备、提供的运输服务不同,旅客所享受的舒适度也大不相同,因此,票价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铁路客票分为普通客票、加快客票(普快、特快)和卧铺客票(硬卧、软卧);用于水运的客船分一至五等舱,票价不等;飞机分头等舱与经济舱,票价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