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Post Loan Management)
目录 |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包括信贷审批条件的落实、贷款跟踪检查、信贷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回收、不良信贷资产管理、信贷档案管理等工作内容。
一般来说,贷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日常管理:对所发入个人住房贷款进行跟踪管理、查询分析、具体包括贷款台帐、贷款日常通知、逾期催收、贷后检查、查询统计、抵(质)押物日常保管,直至贷款结清。
2、清户撤押:当借款人按期还清全部借款本息后,信贷部门应销记“抵(质)押物及权证登记簿”同时填制“银行抵押物、质押物转出通知书”通知会计部门和抵(质)押物保管部门。会计部门、保管部门审核无误后据此办理清户撤押手续。
3、档案管理:信贷经办人员办妥每笔贷款后,定期将收集齐全的有关资料整理后,将合同正本交档案专管员,并办理有关移交手续。合同副本留信贷部门专人保管以备日常管理。贷款本息结清后信贷部门应通知档案专管员将档案正式归档。
长期以来,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已将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作为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负面影响表现在原材料涨价和产品降价或需求减少等)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是银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的要求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轻长期。因此,商业银行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与机制,摒弃“重贷轻管”的发展方式,强化贷后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资产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成为转移资产风险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强化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减少资产质量问题,使授信资产得以顺利收回,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和综合收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3.是商业银行变革服务客户模式的手段
贷后管理不仅能控制资产质量,更能进行价值创造。一方面,通过贷后管理有利于把风险主动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贷后管理是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客户能力的重要工具与途径。
在贷前,客户关系管理部门、产品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要共同确定贷后管理方案,明确贷后管理策略,贷后管理方案应纳入贷款审批内容。在贷中,结合授信条件的落实完善,调整贷后管理方案与策略。在贷后,要搜集获取企业信息,分析风险,寻找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的业务机会,及时进行风险监控。对发现的风险信号根据严重程度及时作出决策。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贷后专业化管理模式,从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授信执行和稽核等部门有信贷业务经历的人员中选拔配置贷后管理专业人员,增加对一线信贷人员的支持。通过标准化管理,严格信贷人员的准入与退出,开展系统化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水平,充实培养贷后管理人员。对关联客户、多元化经营、海外业务较多的企业开展风险预警分析,建立健全预警客户的主动退出机制。充分挖掘贷后管理的服务功能,实现贷后管理工作的价值增值。
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绩效考核机制,将操作合规性、过程管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管理,增强客户经理风险意识,有效平衡短期经营指标与长期管理指标的关系,合理设计过程管理指标,明确规定动作,建立有效的问责与免责机制。进一步强化长期利益目标导向,促进银行长期稳健经营。
积极推进贷后管理IT系统建设,开发对企业财务分析、风险信息提示、资金流向监控等专业化贷后管理工具,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注重优化内部信息共享功能,提高响应速度,并与外部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探索贷后差异化管理,集中力量针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环节、高风险时期,采取贷后管理措施。对于银行贷款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经过双方协商,可选派有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类岗位挂职工作,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增强银行与企业的互动双赢。
要制订和落实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要求辖内机构定期上报连续三期或累计六期未还贷款的余额和明细情况,以便督促辖内行加强不良贷款的催收;为有效控制贷款不良率,对不良率居高不下的行,可视情况调整其业务审批权,暂停其开办资产状况差的业务品种,直至将不良率降到合理的水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