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管理(Load Management)
目录 |
负荷管理是指通过负荷调整技术改善用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方式,从而达到降低电网最大负荷,取得节约电能,减少系统装机容量,并降低电力投资及运行费用的效果.例如实施谷峰电价和阶梯电价以鼓励用户避开用电高峰期。
负荷管理面向用户,借助于各种经济、技术手段,在保证电力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改变系统负荷曲线形状以达到不同负荷管理目标,从而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服务。一般有六种修正目标:移峰(Peak Clipping),填谷(Valley Filling)、移峰填谷(Load Shifting)、战略性增加电力(Strategy Load Increment)、战略性节电(StrategyConservation)和柔性负荷(Flexible Load)[2]。
负荷管理主要有行政和商业手段。
在商业手段方面:主要是电价结构、折价、奖励、补贴,遵循电力经济运行规律,严防“空运"。
另外,在电价结构中,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等,均用于实现需求的目标。负荷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1.直接负荷控制(Direct Load Control,简写为DLC),允许电力部门单方面控制终端用户负荷;
2.间接负荷管理(Indirect Load Control),用户根据电力公司提供的电价激励信号主动进行独立自主的负荷控制。
通过有效的负荷管理,可以减小系统用电负荷的峰谷差、有效地改善负荷曲线的形状。从而改善电网运行状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电力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减少由于电力供需矛盾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保护环境,达到促进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可以对电力的供应成本、环境效益、电能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电价等方面产生影响。不仅于此,通过有效的负荷管理,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益。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系统峰荷的减少,可以减少系统的备用容量及装机容量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新增装机容量、新的输配电设备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短缺性燃料的需求。
(2)系统峰谷差的减少,改善电网运行状况,使机组高效经济地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避免了发电机组的频繁启停,减少了机组的损耗,减少了运行和维护等费用。
(3) 由于少建电厂、少发电能等原因,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
根据负荷管理的效益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大致分为静态效益和动态效益两大类:
①静态效益
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最终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应是指:因为实施负荷管理,减少或延缓新建电厂、减少对新设各的投资、以及因此而赢接获得的各项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主要是来自于因机组高效运行而减少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减少环境的污染所节省的开支。
②动态效益
动态效益是指:由于实施负荷管理。改善了负荷曲线的形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所体现出来的爬坡效益和备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