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终局思维是指在面对很多选择时,从终点出发考虑问题,来决定当下的选择。
我们早上从家里出发,要去的地点是公司的话,公司的位置就是终点。为了在既定的时间到达公司,我们就会在大脑里规划对应的出行工具和方法。
有些人进入一家公司之初,就是抱着先看看吧,不行就换家公司的心态。结果在工作上要么不能顺利,要么很快就离开了。
初心其实本来就是一种终局思维的体现形式。你为自己设定了怎样的终局人生,你就会走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现在都没有想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那你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将如浮萍一样飘荡。
公司管理其实也一样。先是要有一个终极理想:愿景。虽然我们这些年已经将情怀当作一个贬义词去理解,但没有情怀的公司顶多就是架赚钱的机器而已。
在管理中。我们“遇沟填平,遇河架桥”的思维从短期来看不是什么坏事,但从终局思维看过来,是对资源和机会的浪费,是用苦力在建设公司,而不是用智力在建设公司。
看一家公司的未来,不用看当下的实际情况,因为这些只能体现其中很少一部分,而要看公司的终局思维的拥有面积——公司哪些人有终局思维,达到什么程度,工作中如何应用终局思维。
投资者看到一只股票在几个月内出现了翻倍行情,便感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买入,这也是一种终局思维。只不过这是站在终点向前看,可以用来总结经验教训,但具体到投资行为应用的时候,还是需要面对未来的终点,这才是难度所在。
巴菲特有句名言,叫做:“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这可能是与终局思维有关的最著名语录了。持有十年的股票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少数,巴菲特大部分股票持有期限也不足十年。
但至少我们在当初做买入决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个企业十年之后会是什么状态,这样在持有期内,面对种种波动起伏,才能拿得住并直到开花结果。否则某一个产品问题,某一个短期业绩变化,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投资选择,直接导致半道下车,错过一个真正的好企业。
关于估值,最有效的方法是自由现金流折现,这还是一种终局思维。尽管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一个数学公式,代入自己估算出来折现率,力图得出一个指导操作的结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用定量的方法得出定性的依据。当然,这至少是一种有效的思考,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算出来的数值,而是如何确定折现率。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倒活一遍,他就等同于先知或者预言家,知道该怎么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一名投资者如果知道了企业十年后的业绩,自然会对现在的股价有一个理性的判断,避免高价买入更能避免踩雷。我们对市场和企业苦苦研究的,实际上都是若干年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态,而建立在这种研究之上的投资,才能成为价值投资。所有关于估值的测算方法,也都因此才算有效。
可以说,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终局思维都是投资的核心工具之一。我们买入一个标的,是因为对终局乐观;我们卖出它,则是因为对终局悲观。一定程度上,乐观时间的长度决定了我们持仓的周期。
投资的本质是时间,终局思维并不等于长线思维,实际上长线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股票对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同样的股票,同样的业绩,对不同投资行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对专注企业长期成长的投资者来说,长线持仓的确定性更强,可能犯的错误数量自然会大幅减少。如果投资者看到的是十年之后的企业状态,准备长期持有,那就不会因为几个月的错杀而沮丧,也不会因为几个月的暴涨而兴奋,在时间面前这都是真正的浮云。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跨度太大,对投资者的商业洞察力要求自然也就更高,如果不是自己有非常深入理解的行业和企业,建议不要轻易做超长线持仓。投资者做的可能是价值投资,但也可能因为自己判断的失误,而出现严重的损失。毕竟有时候只犯一次大错,就抵得上很多个小错误。
而如果一个投资者是短线风格,这也不意味着他就比长线持仓者相差很多,毕竟每个投资者资金的性质和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多年不动用。短线投资者的终局,距离当前时间会比较近,对这样的投资者来说,有时候会因为涨了很多而舍不得卖,有时候则会因为跌得太多,而被迫去做长期持有,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投资者当初买入的时候,所看到的终局,由于时间周期的变更而完全失效,这笔投资从终局失效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不管多长时间的持仓,每笔交易都有自己的终局。因何买,因何卖,千万不要把终局随意延长或缩短,那会让投资者失去坐标,让很多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毫无意义,有些甚至会让我们把投资变成一场真正的赌博。
第一,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很清晰,选择“模糊的正确”。
假如你置身浓雾中的丛林,只依稀通过太阳辨别方向,你发现此刻正确的方向上泥泞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么,这就叫“模糊的正确”。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不一定会做对,所以是“模糊的”,但你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确”。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条大路,这就叫“正确的模糊”。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会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确的”,但你并不知道这条路将把你带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确的模糊”。
有读者总结成你小时候学自行车时,爸爸总在一旁提醒你的:“看远方,不要看车龙头。”
不过,这种目标感很强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面对的恰恰是没有人生目标的情况。
第二,如果未来的目标并不清晰,你可选择“快速走子”或“两次创造”。
《卓越人生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提出下面的建议: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以前讲职业生涯规划时,遇到最多的情况是,职场新人连工作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未来的职业目标。所以就有一种说法:不用管什么目标,做好你手头上的事才是王道。
这就像围棋中有太多选择反而无法选择,所以一种方法是AlphaGo的“快速走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性格特点、专业背景去“固定”未来的大方向,来强化自己的目标投射到现在的概率。
另一种方法就是“两次创造”,我们必须同时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把当下的工作做好,第二件是在工作中不断地明确未来的人生目标。同时,不断用第二件事情去修正第一件事情。
我总结成: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一样重要。
第三,要用一部分精力用于现在不太可能实现,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无论是“快速走子”,还是“两次创造”,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未来,都不是我们对未来的独具眼光的判断,而后者常常才是人生的“胜负手”。
我从初中就开始写作投稿,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从工作开始,我就以为自己不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从当时的角度看,也不可能凭写作养活自己,之所以坚持写作,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同时又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而现在看来,写作对我人生的改变,显然是我做过的任何一件事都无法比拟的——包括当时看来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真正有决定性意义的“未来”,对现在而言常常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人要拿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当下看来没有什么价值,也看不到什么未来,只是纯粹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第四,用原则代替目标。
还有一些随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你既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又不值得花更多时间去研究,也谈不上感兴趣,但不能排除未来突然对你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
上班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倒在路上,你扶不扶?
同事暗示你需要用行贿的方式取得某个业务,你干不干?
你收到一位客户抱怨产品的某一个非核心功能不好用,你的下意识反应?
……
此时,最好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原则代替未来的目标。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开头中说:
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头一次碰到这些事一样。但假如将这些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拥有处理不同类型情况的良好原则,我们就能更快地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这位习惯应对各种无法预料的风险的对冲基金的掌门人看来,原则,并不是什么道德范畴的概念,而是未来在现在的概率投射的最大区间,是一种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终局思维”。
美国最有名的华人单口相声演员黄西,他在自传里讲过一件事:
黄西主业是生物化学行业,单口相声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从事了七八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他开始自我怀疑——到底一个华人能不能在美国用英语表演单口相声?
刚好此时,他的儿子出生了。经济上、时间上的压力令他不得不反复考虑是否就此放弃。可某一天,他的脑海里猛然出现了这样一段未来的对话:
爸爸:“你老爸以前也是个单口相声演员……”
儿子:“牛逼啊!那后来为什么不做了?”
爸爸:“因为你出生了……”
儿子:“……”
黄西想:难道未来要这样向儿子解释自己放弃的原因吗?不,不能这样。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黄西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成为美国最成功的相声演员之一,儿子再也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
普通人在思考问题时,会习惯性的从现在的视角看问题,从而看不到出路。
终局思维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只要换一个未来的视角,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