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物资需求总量

  	      	      	    	    	      	    

目录

物资需求总量的含义

  物资的需求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全社会对物资的购买力。或者说是在一定的计划期内,全国的生产、基建、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对外贸易和其它事业按其一定的发展规模和所具有的货币支付能力,对各种物资的总需要量。

物资需求总量的影响因素[1]

  对物资需求总量发生影响的因素,一般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主要指:

  (1)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的增加而实现,同时,也需要增加流动资产。在进行全社会物资供求综合平衡时,应依据先生产、后基建的原则,安排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社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社会生产结构包括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部门结构即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生产结构即各产业或各行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即各种产品之间的配套性、齐备性以及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社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物资能否得到完全合理的利用。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马克思把社会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种方式各自比重的大小,会影响全社会对物资的需求总量。目前,我国的情况,内涵扩大再生产应当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4)财政预算银行信贷的规模。国民财政预算对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文教等拨款的数额以及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的贷款数额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物资需求总量。(5)物资价格的变动。物资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社会对物资需求的购买能力,对物资需求总量尤其是需求构成的影响很大。

  2.技术方面。主要指:(1)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一定的技术政策。(2)部门间、地区间技术结构的变化。(3)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

  3.政治经济方面。主要指:(1)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2)国际形势总的趋向。(3)经济体制的变革。

  4.社会方面。主要指:(1)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3)为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所必需的国防和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

  在众多复杂的影响物资需求总量的因素中,经济和技术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物资需求总量及其构成。因而分析研究全社会物资需求量的形成和变动,需要对经济和技术的因素予以格外重视。

物资需求总量确定的一般方法[1]

  确定物资需求总量,事实上就是计算全社会物资购买力总额,这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一定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通过市场购买物资的货币支付能力到底是多少,在计算时难度很大,因为两点:计算的方法有待改善;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往往是不全不准。

  从理论上说,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终形成三种基金:即补偿基金积累基金消费基金补偿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进行,必须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从而形成一定的购买力。积累基金主要用于生产资料积累,但也包括生活资料的储备增加额等,因此,必须从中扣除这一部分,才是来自积累基金的物资购买力。由此可见,物资购买力总额等于补偿基金形成的购买力加上来自积累基金的生产资料购买力

  对物资购买力总额的计算,大体说来有下述三种方法:

  1.按经济用途分类计算法。物资按经济用途分类,包括以下几项:(1)生产需用能源及原材料所形成的购买力。这涉及流动资金的大小及其周转次数,同时也涉及银行贷款。(2)基本建设所需机器设备及建筑材料所形成的购买力。这涉及到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等渠道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3)挖潜、革新、改造所需物资形成的购买力。这涉及企业按国家规定所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及其他资金。(4)经营维修所需生产资料形成的购买力。(5)外贸对物资的收购额。(6)其他物资购买力,其中包括事业单位和居民所需物资的购买力。将上述各项加总,即为生产资料购买力总额。

  2.按部门分类计算法。按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各部门分别计算。例如,生产领域中,工业部门内部的钢铁机械、轻工、纺织等部门(包括国有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农业部门内部的农、林、牧、副、渔等部门;交通运输中的铁路、公路、内河、海运、航空等部门;非生产领域中的文教、科技、卫生等部门等。对其所需物资形成的购买力分别计算然后加总。

  3.按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分类计算法。简单再生产所需物资形成的购买力,可按报告期统计资料计算;扩大再生产所需物资而形成的购买力,则依据计划期投资及其他有关资料计算。二者分别计算出来后,加总即得。

物资需求总量的调节方法[1]

  物资需求总量的调节是物资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影响物资需求总量的因素很多,所以对物资需求总量的调节方法也有很多,主要方法如下:

  1.通过改变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以调节物资需求总量。积累率提高,则增加物资需求总量;积累率下降,则减少物资需求总量。

  2.通过改变货币的投放量来调节物资需求总量。物资需求总量是对物资的购买力总和,受可支付的货币能力的制约。增加货币投放量,企业取得货币较易,物资需求总量上升;抽紧银根,企业获取货币困难,物资需求总量下降。

  3.改变利率来调节物资需求总量。调高利率,投资减少,物资需求总量下降;降低利率,投资增加,物资需求总量上升。

  4.通过调整物资的价格水平来调节物资需求总量。调高物价,需求下降;降低物价,需求上升。

  5.通过税收政策调节物资需求总量。一般而言,增加税收,会降低物资的需求总量,因为税收增加,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会降低,企业主会减少或放弃投资。

  6.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或先进的管理手段,降低物耗水平,可以使物资需求总量下降。

  7.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可以调节物资需求总量。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国内贸易部人事司.物资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再版本)[M].经济管理出版社.ISBN:7-8011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