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流通革命是指在流通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以流通方式创新为主体的,以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营手段取代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手段,以及由此引发的流通组织、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反映的是发生在流通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流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要求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以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以后。为适应当时生产、消费变革的现实需要,西方国家自19世纪下半叶起,出现了多次以“零售革命”为特征的流通变革,战后的日本为迎合迅速发展的生产需要,流通领域也发生了两次根本性变革。流通领域的变革刺激了流通及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新的流通方式不断出现、新的流通业态不断形成,受生产、消费变革的共同驱动,流通活动更具效率性。
(一)西方国家的“零售革命”
流通革命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方国家早期出现的三次零售业态的创新。
第一次零售革命始于17世纪中期,以法国巴黎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商店为标志。百货商店一改传统零售业的产权形式和经营方式,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带入零售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实行资本运作和集约化经营的大量销售组织,为现代零售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零售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期,以美国出现的连锁商店这一新的零售组织形式为标志。连锁商店的出现,改变了零售业规模扩张的方式,为零售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次零售革命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超级市场在美国的诞生为标志。超级市场的出现掀起了一场零售技术革命,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引入零售经营,并为后来运用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零售业态革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的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加速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二)日本的二次“流通革命”
流通革命是零售革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是整个流通方式、流通体制的变革。“流通革命”的完整概念由日本的流通专家林周二教授在其1962年出版的《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一书中提出,反映了战后日本两次流通领域的典型变革。
1.第一次流通革命
第一次流通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摆脱了战后国内经济衰落、萧条的困境,开始步人高速增长的轨道,日本国民经济全面地转向了以实现经济现代化、赶超欧美为目标的战略方向。
大批量生产体制的确立和国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巨大变化,要求流通机构具有大量、快速流通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日本流通部门的现实情况是零售业的零细性、批发业的多阶段性,且主导流通渠道与生产部门相比,表现出发展迟缓、现代化程度滞后等特性,从而使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大规模生产和犬量消费问题的挑战,这一阶段的日本,商品生产、消费以及联结两者的流通部门呈“哑铃”状态,打破这种流通瓶颈需要一场革命。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日本发生了以生产厂商的流通系列化和大型零售店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流通变革,这场流通变革的目标是促进流通的合理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次变革,在日本文献上被称为战后日本的“第一次流通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使流通部门在日本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2.第二次流通革命
第二次流通革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日本国内自80年代进入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低速增长期,以持续增长为前提的流通体制不得不进行方向转变与结构改革,流通政策调整和流通机构变革不断推进,新的流通体制开始出现。
在这之前,日本传统流通机构的复杂性;垄断厂商流通系列化的封闭性、排他性;国内传统交易习惯的不合理、不透明;《大店法》过于严厉的竞争限制和流通现代化的落后等,使日本的流通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日本政府认识到,必须谋求国际通用的流通规则,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促使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发展得风起云涌,信息费用的急速降低和信息量的快速膨胀,降低了外部交易的信息成本,使企业内部交易转为外部交易,从而对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生产体制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向的转化。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日本的流通体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开放性、竞争性、消费者指向性的流通体制逐步确立;以《大店法》修正为标志的政府流通规制逐步缓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成为流通现代化主导。并相应带来了物流、批发业的一系列变革。这场流通变革被称为战后日本的“第二次流通革命”或“新流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