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水土保持林是指水土流失地区以减少、阻拦及吸收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的防护林。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是通过林冠层的截持、林地枯枝落叶层的调节、涵蓄降水及林下土壤的渗流等环节来实现水土保持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②固持土壤。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根系及扩展的水平根系,能在相当大的深度、广度范围内固持土体。如林内各树木植株间盘根错节的根系网,以及浅根和深根树种的混交搭配,牢牢地固持着土体;
③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环境条件。
①根系发达。根系发达、根蘖性强的树种,可以固持土壤,增强土体的抗蚀能力,如刺槐、旱冬瓜等;
②生长迅速。这是防护林树种选择的共同原则。生长迅速、树冠茂密,能形成枯枝落叶层的树种,可减少落地降水数量,保护土层,如刺槐、沙棘、紫穗槐等;
③枯落物丰富。落叶丰富、易分解,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最好有固氮能力,以提高土壤肥力,如刺槐、紫穗槐等;
④适应性强。在一般情况下,营造水土保持林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尽量选择适应性较强,耐干旱、贫瘠的树种,如侧柏、柠条、杜梨等。
水土保持林是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1)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2)因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3)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4)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分布的形式,是构成水土保持林群体的数量基础。分布形式的不同,决定着林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密度巳确定的情况下,通过配置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分配和利用光能及地力,因此,人工水土保持林中的种植点的配置与林木的生长,树冠的发育,幼林的抚育和施工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的造林工作中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主要采用成行状排列的方式。行状配置由于分布均匀,能充分的利用营养空间,有利于树冠发育和树干的通直园满。也便于抚育管理。在丘陵和山地造林时,为了使树冠发育均匀及保持水土,一般相邻行的种植点错开呈品字形排列,也叫品字形配置。山丘地造林时。种植行的方向要与径流线相垂直,水土保持效果最好,行状配置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三种。
长方形配置是造林中最常用的一种配置方式,株行距不等,一般行距大于株距,行内株间郁闭早,能提前收到株间郁闭的效果。增强幼林的稳定性,也便于幼林抚育和修枝等。
正方形配置的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间的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也便于施工,在株行距较大的平地,便于使用机械抚育。是营造用材林和特用经济林较为常用的配置方式。
正三角形配置的各相邻株的距离都相等,是配置最均匀的一种方式,这种配置方式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使树冠发育均匀,提高木材质量,防护作用最大。
行状配置的单位面积种苗量在单株栽植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位面积总苗量=栽植面积(平方米)÷株距(米)×行距(米)
若采用双行为一带栽植,往往是带间距大于行距。此时单位面积种苗量在单株栽植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双行式栽植,单位面积总苗量=栽植面积(平方米)÷株距×(带距+行距)÷2
丛植时,单位面积总苗数还应再乘以每一种植点的株数。
除以上各种配置方式外,有时采用一种群状配置方式,也称簇式配置。这种配置方式的特点是种植成群(簇)分布,群与群间的距离较大,一般相当于水土保持林成熟阶段的平均株距,在每一块状地内苗木比较密。往往是几株(3-5)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体(或称植生组)。
群状配置的优点。在造林初期,群内苗木很快郁闭,形成了一个对苗木生长较有利的集团,因而对不良环境因子(干旱、日灼、杂草等)有较大的抵抗能力,初期生长较稳定。然而这种配置形式由于群内苗木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群内幼树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株问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应该及时通过人为措施去弱留强,选择定株。但它对光能的利用和树干的发育都不如行状配置,产量也较低。一般造林较少采用。由于它具备抗性强、稳定、易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在迹地更新及低价值林的改造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群状配置种苗量的计算方法为:单位面积总苗数=单位面积簇式块数×每块的种植数量。
由于大多数水土流失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和造林地土壤条件都较差,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和经营上有如下特点:选择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灌木树种,同时注意采用适当的混交方式。在规划施工时注意造林地的蓄水保土坡面工程,如小平条﹑鱼鳞坑﹑反坡梯田等(见造林整地)。可采用各种造林方法,以及人工促进更新(见森林更新)和封山育林等。造林的初植密度宜稍大,以利提前郁闭。
1、细致整地
①细致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和幼树生长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解决旱期土壤水分不足,改善以土壤水分为中心的生境条件。只有通过细致整地,改变地形,拦蓄径流,同时翻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量,才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保证幼树的成活和生长。
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预先整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含水量后,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从而使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增加。整地后,杂草明显减少,也减免了杂草对水分、养分的争夺。
为提高造林质量创造条件。通过整地,清除了石块、草根,疏松了土壤,又将表土集中放置在栽植点周围,使直播、植苗时易于做到深栽、踩实,造林后也便于松土除草。
②整地方法。
水平阶。适用于坡面较为完整的地带。水平阶是沿等高线里切外垫,作成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成反坡(约5°—8°);阶宽1.0—1.5m;阶长视地形而定,一般为2—6m;深度40cm以上;阶外缘培修20cm高的土埂。
反坡梯田。适用于坡面较为完整的地带。一般多修成连续带状,田面向内倾斜成12°—15°反坡,田面宽1.5—2.5m;在带内每隔5m筑一土埂,以预防水流汇集;深度40—60cm。
水平沟。适用于坡面完整、干旱及较陡的斜坡。水平沟上的口宽1m,沟底宽60cm,沟深60cm,外侧修20cm高埂;沟内每隔5m修一横挡。
鱼鳞坑。适于地形破碎地带。为近似于半月形的坑穴,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内倾斜。一般横长1—1.5m,竖长0.8—1.0m,深40—60cm,外侧修筑成半环状土埂,土埂高20—25cm。鱼鳞坑要品字形排列。
2、造林方法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方法,应当突出其抗旱技术措施。一般应以植苗造林为主。但是,一些先锋灌木树种可以采用直播造林方法,在阴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带,一些针阔叶乔木树种也可以直播造林。
植苗造林在同一块地不要一、二级苗混栽,以求林木生长整齐。一般植苗采用明穴植树法。开穴深、宽要大于根幅、根长,栽正扶直,深浅适宜,根;舒展,先填表土、湿土,分层踏实,最后覆一层虚土。有的小苗,可采用寒缝栽植法。在土质较松地带,对根系细窄的小苗木,如马尾松小苗,可采用窄缝栽植法,但不要窝根,栽后压紧土缝或踏实,再覆些虚土。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采用截干栽根,有利于保持苗木本身的水分平衡,成活率较高。用地膜、草秸覆盖于植树穴上,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达到蓄水保墒、促进幼树成活的目的。地膜覆盖还有增加土温、促进生根的作用,应予推广。
播后可迅速发芽生根,并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先锋树种,如柠条、马桑、栓皮栎等,在鸟兽害少的地方,直播造林已取得较好成效。在南方高海拔山地,云南松、华山松、光皮桦等树种直播造林的效果也很好。
水土保持造林还应当采取一系列其他抗旱造林配套技术。例如,选用壮苗造林,必须从起苗到定植,搞好苗木保湿,力争使苗木水分不过多减少,还要选择温度、水分最稳定的季节定植等等。
3、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包括除草松土、培土壅根、正苗、踏实、除萌、除藤蔓植物,以及对分枝性强的树种进行平茬等,但重点是除草松土作业。
林木与杂草,特别是与喜光、宿根性禾本科杂草处于激烈的生存竞争状态。初植的幼树竞争力较弱,由于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的争夺,导致土壤旱、板结,影响幼树成活、生长。因此,除草松土是保证幼树成活和生长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概括各地经验,除草松土作业应从春季造林的当年或秋、冬季造林的第2年开始,直到幼树郁闭为止。但个别适应性强的树种,例如马尾松、云南松等,可以只割草,不松土。在春季杂草刚发芽时,就要进行第1次除草。贵在及时,除早、除小不仅省工,而且效益也好,一般第1年应进行2—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直播造林抚育时间可适当延长。要依据整地方式珩带状或穴状松土除草。实行林木绿肥、林粮、林油、林菜、林药间作,以耕代抚是一项好经验,应积极推广。但要严禁间种有害幼树生长的藤本和一些高杆作物。
对于耐旱性强、与杂草竞争性强的灌木树种,可以减少抚育年限和抚育次数;土壤水分好、杂草稀少地带可不进行松土除草。直播造林要注意防止鸟兽危害。造林成活率不足85%,或呈块状死亡的,均应进行补植。补植应进行局部整地,选用同龄苗,精心栽植和抚育。对新造幼林要实行封禁,严禁一切人为破坏。但可根据需要有组织地进行割草。
4、混交林的营造
营造水土保持林,要以混交林为主。而良好的混交林分,其生长量也较纯林高。众所周知,混交林多树种生态效益的互补作用,使病虫害明显减少。因此,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应以混交林为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技术问题。这对于改善全局的生态平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不少地区,当前不仅营造乔灌混交林成为现实,而且也发现不少的乔木树种混交祸的成功范例。
人工营造乔木树种与封育林内天然乔灌木树种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广大山区丘陵现实可行的成功经验,值得提倡和推广。例如,广东省原来水土流失很严重的潮阳市,人工营造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后,结合封山措施,林下已形成稠密的灌木层,种类达17种之多,主要有黑面神、桃金娘、黄梔子、山乌桕,还有乔木幼树鸭脚木等。福建省汀溪水库林场营造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下也出现多种灌木,并天然长起了枫香幼树。四川省广元市马尾松飞播幼林下已有不少栎类幼树,稍加保护,也可以形成松栎混交林。
根据实际情况,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和营造应由以下林种组成:农田防护林、护埂林、水流调节林、水源涵养林、侵蚀沟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护坡林、护路、护渠和护宅林。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林带结构:采用疏透结构。这种结构的林带在林缘附近形成一个弱风区,不会引起积雪、淤沙,有效防护范围大、效果好。
(2)林带宽度:农田防护.林带宽度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科学用地,而且关系到林带结构和防护作用。林带宽度以8—11m(株行距1×1.5m,5—7行)为宜。
(3)林带的方向:林带的防风作用同林带与风向的交角有密切关系,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林带应以垂直于当地春季的主害风方向为主。
(4)林带的网格:适宜的林网大小,要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树种的成林高度条件确定。在有风蚀而无沙害的地区,疏透结构的林带可设主带距400—500m、副带距800—1000m、林网面积32~50hm2。
营造护埂林,主要是保护梯田埂或地埂不被径流冲毁,其次是防风和防止杂草滋生,保护农田,还可以提供编织原料、烧材和饲料等。营造部位在埂外坡中部,并成带状布设,其带宽应根据埂外坡的宽窄而定。窄埂坡栽种1—2行,埂坡宽的可栽种3—4行灌木。
在3°~4°坡面较长的坡岗地,应沿等高线营造乔灌混交林或灌木防冲林带以调节水流。营造水流调节林的目的是为了阻截来自坡地上部的雪水和暴雨径流,分散水势,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量,保证土壤充分吸收水份。一般在3°~5°坡面上每间隔250~300m设一条;5°~10°坡面上每间隔200~250m设一条,林带宽度一般在11—15m,即1×1.5m,7—70行。以起到调节水流作用。有田间工程时结合工程栽植,形成生物埂带。
营造水源涵养林,主要是涵蓄、吸收河川集水区内的地表径流,同时还可改变地表径流为地下水,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削减河水洪峰,变水害为水利。营造部位多在江流域上、中游的集水区或大型水库上游,要成片或满山、满坡地营造。
侵蚀沟防护林的营造,应根据侵蚀沟的发展状况及造林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配置方法和造林技术。按造林部位不同可分为沟头、沟边、沟坡和沟底防冲林4种。沟边防护林用来拦截和吸收从坡上流下来的部分径流,防止沟头继续扩展。一般稳定或半稳定沟可距沟边2~3m营造,林带宽1O—15m。用乔、灌结合的震密结构;沟头、沟坡、沟底防蚀防冲林以插柳为主。对发展沟结合削坡、修沟头防护和谷坊等措施制侵蚀沟发展。
护岸、护滩林的设置可根据河川的侵蚀程度及土壤情况来确定。一般在靠水位的一边栽3~5行灌木柳,后面营造乔木护岸林带,宽度在20—30m左右。
护坡林发挥着控制、坡面径流泥沙,直接为保障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为当地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条件。在配置护坡林时,要求根据其上方耕地(梯田、地埂或改垅耕地)、草地和其它地类所能形成的最大地表径流量与护坡的吸收和调节地表流量的能力来确定其面积。通常护坡面积应占其集水面积内耕地的1/8—1/10。丘陵漫岗区的护坡林应与林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要求护坡林固持和改良土壤,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并生产一定数量的木材、燃料和果品。
护路、护渠林,特别重要的道路和渠道造林应与营造农防护林紧密结合,营造护宅林主要是在树旁、宅旁、庭院都要栽起树来。在数种的选择上应考虑材质好、生长快的树种,以便解决部分用材,还要考虑多栽一些树形美观,花、叶、果美丽的风景树,另外也可以栽植一些果树,既供观赏又可增加收入。在树木少的地区为了防止风沙侵害保护村屯,应在树旁周围营造防护林带。
在水土保持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年完成多种经营型水保经济林任务,在土地条件允许和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园林木业,以短养长、以长促短。较好地理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治理与开发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