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民俗旅游者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不同于旅游者自身文化形态的异地的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游览的任何人。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长途民俗旅游者”;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短途民俗游览者”;旅游范围仅限于本国的,称为“国内民俗旅游者”;旅游活动涉足他国的,称为“国际民俗旅游者”。民俗旅游者通过参与民俗旅游活动,可以亲身经历旅游目的地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体会到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领略到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反观自我、确证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旅游目的。[1]
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具有神秘性、参与性和苦乐性等特点。因此,民俗旅游者在进行异域民俗旅游活动时,常常会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背景特征和行为取向等特征。
(1)文化背景特征
民俗旅游者参与民俗旅游活动,不仅是为了感受异域自然风光的奇特和美丽,而且是受到了当地居民奇特神秘的传统民俗文化所吸引。他们入村过寨、走街串巷,观民居、看民俗、体民情,融入与自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异域民俗的文化情景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自我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比较和判断。这种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就是民俗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如日本旅游者看广西龙脊梯田,他们就会将之与日本的水田稻作方式进行比较。民俗旅游者所希望的,不只是提高自我文化素养和补充民俗文化知识,而是希望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脱离原有的文化视角,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我价值和生存境遇。一般来说,对民俗文化有较浓厚兴趣的人,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程度的学校教育,或者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活感受,或者具有比较专业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旅游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一旦受到文化差异和特殊情境的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反观自己,引发种种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对财富,对人际,对纷争,对苦恼,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思考。
(2)行为取向特征
民俗旅游者无论是出于猎奇心理,还是出于考察需要,对千姿百态的异国情调和色彩缤纷的异域风情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或参观了解,或询问记录,或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一起生活,或直接体验别人平凡而现实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受到异域民俗文化感染之后产生的一种行为取向。民俗文化,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是过惯了竞争的、紧张的现代生活的人们所没有的东西,是一种值得人们尊敬追慕的美好价值。民俗旅游,往往带有浓厚的避世、桃源和梦乡色彩。这种色彩,可能是当地民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旅游者移情幻化出来的;它可能是一幅壮锦,一个世外桃源,一种理想国,一种乌托邦、伊甸园、香格里拉,也可能是原始部落深山古寨、昔日村庄、古城老街。总之,民俗旅游地一般都是一处美丽的、不同于现代城市的、另类的温馨生活场景。民俗旅游者去了解、领略、参与、体验这种“美丽”“另类”的生活文化时,往往都有一定的美好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暗示。为了追求新鲜、刺激和梦幻般的感受,哪怕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习惯,他们也能泰然处之,有时甚至能够乐在其中。民俗旅游者注重态度,作为民俗旅游接待硬件“先天不足”的补偿,他们比较看重当地人美好的人情态度。有道是.“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倘若东道主热情、真诚、周到,给他们一个“圆梦”的机会,即使吃住将就,卫生条件有限,他们也会十分满意。
民俗旅游者是民俗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民俗旅游地、民俗旅游企业的衣食父母。可以根据民俗旅游者的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策略对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者的偏好进行控制和引导。
1.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者
民俗的范围十分广泛,种类也很多,其中物质民俗和行为民俗的外在视觉特征最为明显,如民居、服饰、庙会、节日活动等。民俗的外在视觉特征越明显,民俗的文化氛围就越浓烈,其旅游价值也就越高。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者正是被民俗的外在视觉特征所吸引而前来参加民俗旅游地旅游活动的。在民俗旅游活动中,这一类民俗旅游者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爱整洁,注重身体健康,家庭观念也很强,喜欢异域的风土人情,但担心水土不服,唯恐吃这得病,住那着凉,尤喜感叹、摄影、摄像、购物,却很少长时间滞留。他们出游无季节性,对价格不太敏感。提供新鲜活泼、热闹刺激、优雅整洁的旅游环境,是吸引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者最好的办法。
2.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者
参与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民俗文化的公共性和群体性,意味着其中拥有许多旅游者渴望参与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拔河、斗鸡、泼水、点火把、赶歌圩、放风筝等。这些活动既富于观赏性,又具有参与性。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这类民俗活动,在视觉、触觉、肤觉、嗅觉等感官方面,体验民俗文化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提高民俗旅游的情趣。目前,我国的民俗旅游者中,属于这种类型的旅游者越来越多。其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意志坚强、身体健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者、记者、作家、画家、音乐家、摄影家和旅行家等。这些旅游者酷爱民俗风情,不计较接待条件,只要东道主热情欢迎,他们便会深人寻常百姓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大量考察记录异地风情,还千方百计地在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感悟、理解和揣摩,希望弄清民俗文化的本质内涵。这类旅游者多属公费旅游,对价格不敏感,出游无季节性,滞留时间长。从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本质内涵上进行宣传、展示能有效地吸引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者。
3.考察了解型民俗旅游者
考察了解型民俗旅游资源,属于深层次的民俗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比一般性民俗旅游资源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始性,更能反映某一区域或某一民族群体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考察了解型民俗旅游资源的种类众多,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聚落、方言土语、神话传说、宗族社团、传统民居、耕作习惯等,其中不乏已经开发、推介的旅游产品,但更多的还是处于开发初期并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民俗旅游资源。而这些开发初期的原生态的民俗旅游资源,对于考察了解型民俗旅游者特别具有吸引力。这类旅游者多是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工薪阶层、大学生和中学学生,他们喜欢食宿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饭店、旅馆,参加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他们一般选择在寒、暑假或民族节日期间出游,滞留时间中等。这类旅游者当中多属自费旅游,购买力弱,除对价格较为敏感外,对食宿等服务条件没有过多的担心和忧虑。突出民俗文化的原生性、神秘性、诗意性和差异性,是引导考察了解型民俗旅游者的理想方式。
了解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发掘民俗旅游资源,更好地规划、开发、宣传民俗旅游产品,促进民俗旅游消费。具体来说,了解了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就明白了应该如何唤醒旅游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如何加强导游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如何满足不同类型民俗旅游者的需求,如何进行民俗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做好民俗旅游的统筹安排、合理规划、行业管理和接待服务,从而保障民俗旅游经济及其传统文化健康、持续地发展。
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能够以民俗为品牌吸引游客的地方,一般都是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而所谓的浓郁,实际上就是指留存的传统文化相当浓郁,或者说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在那里留下明显的印痕,因而人行其中,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在百年前的中国或者更为遥远的时代跋涉:房屋上长满深褐色的苔藓的低矮的瓦房,穿着自制的形式各异的对襟小袄在春日村头闲谈的男女,四处游荡觅食的家禽,凡此等等,无一不显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体现着人在生活中的慵懒与闲适。而这种情怀正是当今生活在高楼如林、车辆如流、行人如织的大都市的人们所缺乏的。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中,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只能夜以继日地工作,因此尽管物质生活相当丰富,但许多人的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因而迫切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能有一个短暂的休闲,使紧张的神经得到适度放松,从而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动力。在此情况下,充满闲适与温馨感觉的民俗风情旅游自然也就成了众多都市人的首选。
2.民俗旅游者的体验心理
由于民俗风情往往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很多并不需专门的技巧就可以参与其中;诸如品尝白族的“三道茶”,壮乡的竹筒酒,试穿土家族的服饰,住蒙古族的毡包,学做民俗菜肴、民俗工艺以及民俗乐器的演奏等大多都是稍加指点,即能应付自如。而这种参与往往能给人以奇特的审美享受。如饮白族的隐喻人生的“三道茶”,此茶为白族迎宾之礼茶,第一道为“苦茶”,寓万事开头难;第二道为“甜茶”,寓苦尽甘来;第三道为“回味茶”,寓人到暮年,回想一生,必然诸般滋味齐上心头。因此喝过此茶后,鲜有不思绪万千的。因此民俗风情游很容易激发起游客的参与意识,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验各种民族风情、人生寓意。
3.民俗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由于民族不同,民俗也因而大相歧异,例如,婚俗如侗旅青年的恋爱习俗“走寨坐妹”,苗族婚姻礼仪“拦路歌”、唱“酒歌”、“欢抢铺床鸭”等习俗;节庆如白族迎客的“三道茶”,傣族的新年“泼水节”,瑶族的达努节,藏族的望果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白族的三月街,回族的开斋节。竞技如哈萨克等族的叨羊,回族的掼牛、汉族的龙舟比赛,白族、景颇族等的打磨秋;信仰祭祀如汉族对黄帝的祭奠,蒙古族对成吉思汗的祭奠,藏族喇嘛教的酥油灯会,苗族的跳香,佤族的拉木鼓等,所有这些都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民族民风民俗的与众不同。
地域不同,民俗也颇为不同。如中国东北有二人转,西北有太平鼓,湖南有花鼓戏、苏州有评弹,河南有豫剧;建筑如陕北的窑洞、北方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浙江的水乡民居等,也都以其独特的形象展示在游客面前。许多民俗风情如民俗禁忌、巫术信仰、风水文化、图腾崇拜等都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有着不可理解的神秘性。如藏族的民俗禁忌就极富神秘色彩,在藏区如果见到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是不能随意驱赶、伤害的,因为那是藏民敬神祭品;对于盘旋于头顶的鹰鹫,是禁止猎杀的,因为那是藏民的神鸟等等。由于人类天生有着猎奇的心理,因而这种民俗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常常能给人以陌生、新奇的文化享受,因此猎奇往往成为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心理动机。
众所周知,民俗亦属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俗的把握,不仅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而且通过开发民俗产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民俗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由于大量的民俗就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民俗研究诸如对方言的研究、对一些古墓葬的民俗学研究、对某些地区民俗情况的调查等甚至不到民间就不能够进行研究,因此为了进行民俗研究,一些民俗工作者产生从事民俗风情旅游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