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对森林和林木实行限制采伐,以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不超过森林资源的生长量,从而达到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我国生态状况以及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森林采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采伐数量的控制来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计划经济时代的实践证明,该项制度本身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制度与林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有些经营单位由于考虑到自身的经营目标、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更少甚至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加上现有的体制缺乏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经营行为中注重生态效益的激励,显然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受到合理的怀疑。
2.超限额采伐现象存在
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国家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通过每年的限额审查工作发现,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和对林业资源保护重视不够等,仍然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出现超限额采伐现象,而且几乎每年都有。虽然国家法律明文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和措施,但是仍旧有人逾越法律的界限,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3.林业行政不利
目前,全国从中央到省、地、县及乡(镇)都建立了林政执法管理机构,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是其相当大的一部分任务。不能得到执行的法律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对于违法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其背后大都有很多无奈的理由。造成对超限额采伐行为的处罚左右为难,相比之下,林业行政费用惊人。
4.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政策局限性将逐渐凸现
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附着在森林资源上的国家(或主管部门)的经济利益日趋减少,采伐管制将逐渐丧失其经济合理性。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事情,从所有权的层面考虑,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所形成的林木应当属于投资者所有,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处理自己的林木,这是所有权的本义也是市场经济的本义。但是,在采伐限额制度下,社会资金投资所形成的林木也仍然要受到采伐限额的约束,投资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的所有权,这在客观上严重妨碍了投资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1.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质量的稳步提高、功能的不断增强,完成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要求,必须牢牢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积极保护,实现越保护越多、越利用越好的局面。这就要求,必须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在工作实践中纠正“重管理、轻经营”的错误思想,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制定不同的限额采伐措施
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分类区划标准与方法,各地按照区划标准与方法尽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在将森林资源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础上,将公益林进一步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将商品林进一步区划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对于重点公益林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禁伐,严格保护,只能进行抚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对于天然商品林实行限伐措施,确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额度。对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别编制采伐限额并执行。
3.加强采伐限额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首先应当加强对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在伐区调查设计、伐后验收、采伐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其次,虽然对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额予以放宽,主要由经营者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但是,人工商品林的采伐同样事关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因此,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实施,林业主管部门则应当加强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督检查。
4.调整生态公益林资金补贴
现有生态林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经济调控,其标准达不到森林资源的培育费用,使林农对生态林经营不感兴趣,普遍认为经营生态林得不偿失。要扭转这种局面,需加大补贴标准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调动广大林农对生态林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使生态林更好更健康的得以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