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作为一种投入较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开发式扶贫,旅游扶贫开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可以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交流,进而实现省际间交流,甚至可以实现国际间交流。
2.可以实现产业之间交流,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发展贫困地区的养殖业、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扶持农村的村办工厂、建筑公司和当地资源为主的石材加工厂等,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性产业,改善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
3.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生活方式交流,促进贫困人口更新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逐步使贫困人口建立起与现代文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奠定思想与人才基础 。
4.可以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机会,有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民工盲目外流,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并对周围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起到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5.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横向经济联合,扩大其对外开放程度,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和经济进步。
6.可以保护贫困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扭转其日益恶化的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
1.无规划开发。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大多是当地群众为了“治穷”而自发地干起来的,缺乏有效的开发模式理论指导,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是跟着感觉走。在项目开发上重视不够,表现为盲目性,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随意开发、低档次开发、重复开发、甚至滥开发的现象比较普遍;无规划开发、有规划不依、低水平规划时有发生,造成开发建设秩序混乱。在产品设计上忽视市场分析,表现为模仿性,致使项目雷同、产品雷同、市场雷同、客源雷同。长此以往,不仅发展不了当地经济,反而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2.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硬件。“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贫困地区的同义语,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后,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如交通设施的落后,造成贫困地区游客数量长期偏少,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已开发的旅游产品无法更快捷地展示给游客,最终也无法带动贫困地区的有效发展。
3. 资金不足且单一。发展旅游业,资金是关键。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许多资源至今还“束之高阁”、“养在深闺”,未能变成特色旅游产品。并且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扶贫仍以政府、集体投资为主,企业、个体、外资投入较低甚至没有;有限的投资长期偏重于行、住、食等基础接待方面,而投向弹性收入最大的购、娱方面的资金不足,致使旅游开发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初级化。4. 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性因素。人口文化素质低对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如在导游环节,由于缺乏人才,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一大批“速成”导游上岗。一些导游不仅缺乏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本土文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也相当缺乏。影响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有效开展。
5.重开发、轻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是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前提。一些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开发不保护,只利用不投入。采取以牺牲自然资源和地方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反映在规划中,数量指标、利润最大化等经营性设计思想充斥其中,而并非设定多个目标、追求综合效益的总体规划;反映在实践中,表现为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竭泽而渔,盲目提高客流量,扩大旅游规模,将环保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忽视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6.居民受益不均。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开发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之初。当地居民无不以欢迎的态度对待蜂拥而至的投资者和游客,当地政府也乐于提供各种支持,因为发展旅游业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伴随着游客激增,当地居民仅有少数人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被使用,从事最低层的工作,难以进入管理阶层,大量的当地居民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并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和管理者等少数人手中 。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
1.政府主导。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底子差,基础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由政府唱主角,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将重点放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交通现状,以消除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障碍;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由政府来制定地方旅游法规,从依法旅游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扶贫开发,改变那种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杜绝破坏式开发,实现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旅游扶贫合理有效开发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市场机制方面,政府要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无论国有、集体还是个人都要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确立完善市场机制,以适应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2.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定要进行系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选择良好的发展模式,依靠资源、依靠市场进行旅游开发,真正使贫困地区旅游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而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简单粗放地无规划开发,将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使旅游扶贫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3.资金多元。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旅游扶贫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进行旅游投资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有限,发展旅游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资金,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应坚持个人、集体、单位、政府和外资“五个一起上”和“谁投资、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提高各方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同时贫困地区的旅游地要拓宽收入来源,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开拓经营范围,提高游客购物、娱乐等消费支出,扩大旅游副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多元化收益;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建设水平,促进旅游地由休闲观光型向度假居住型发展,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提高综合收入水平。
4.人才培养。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说,培养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专业性人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积极引导,做好示范,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并精选有较高文化、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进入旅游领导班子。培养和开发既懂本土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坚持持证上岗,倡导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素质。
5.找准特色。特色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体现,因此,旅游扶贫开发要做到思路开阔,敢于创新,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决不能拾人牙慧。美丽的、独特的景观和特有的民俗风情都是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产品应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做到“和而不同”,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满足游客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产生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从一定程度来说,有特色就有效益,有特色就有发展。
6.配套发展。旅游活动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扶贫开发要在搞好配套发展上下功夫,才能综合提高旅游景点品位、档次、接待能力和创收能力 。在不断丰富和优化游览项目的同时,抓好住宿、餐饮、购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要发挥当地特有的歌舞、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以不同方式展示给游客;要围绕游客吃、买、带的需求,发展特色旅游农业,围绕旅游用品及纪念品、工艺品的需求,发展具有资源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工业。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7.群众参与。群众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的生力军。旅游扶贫开发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为当地群众进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采取启发、开导、典型带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为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把旅游资源租赁给开发商时,当地群众应拥有一定的资源股份。当地群众的参与,既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真正从旅游中受益,这不仅体现了群众利益,实现旅游扶贫的功能,更有利于群众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8.重在扶志。旅游扶贫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观念上的扶贫。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使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旅游扶贫的实施,改变了人们陈旧观念,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思想教育,结果社会环境变差,围追兜售、坑客宰客、偷窃打劫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地的形象,致使许多游客望而却步。因此,如果仅仅从物资上实现脱贫,旅游扶贫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在实施旅游扶贫时,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要使群众树立市场服务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才能改善服务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环。
9.加强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必须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首位,寻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对各种旅游资源务必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防止生态环境遭破坏,人文特色遭退化和丧失。旅游扶贫开发一定要突出原始化、自然化、生态化,从植物保护到景观设施、服务设施要坚持生态和环保原则,营造回归自然、追求古朴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