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1]
他们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体现了农业作为终身职业、具有职业素质及技能、开拓创新精神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以农业作为终身职业。职业农民更加专注于农业生产,也将其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这也使得现代职业农民比传统农民更加专注于研究农业生产和经营,更加凸显专业化。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新一代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即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具有“现代农业”的观念和市场意识,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遵纪守法。“懂技术”,即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会经营”,即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配置人、财、物、信息以及土地等资源,掌握成熟的经营模式,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还应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本地的自然规律和特点进行创业创新,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二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三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1.政府投资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农民的职业化
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办教育培训班。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好多国家的农民都必须持证上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各种形式扶持农业,扶持合作社的发展就是其中一种。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80%,虽然国家每年都增加对合作社的投入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但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更少。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培训资金,另一方面还主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培育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摇篮。
2.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育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用现代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用农机合作社(组织)推进和引领农业,用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职业化发展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于农民的职业化,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新型组织,如何提高它的经济效益也是合作社的运营目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里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社员素质决定它的经济效益。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都愿意自觉遵守合作社的规矩,做到诚实守信生产,按照合作社制定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统一操作,统一生产。因此,在合作社里是有经验的农民“传、帮、带”新入社的年轻农民的好机会。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相互交流生产经验,从而能很快使全体成员掌握和运用好新型、实用的现代农机和农业技术,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培育就能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得到有效保障。
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培训特色化、专业化,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