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文化事业主要是由传统的“事业单位”实施管理建设、引导、调控和管理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文化事业的特征是它的公共服务性、非盈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其根本目标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并引导人民群众公共性的和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公益性特征,文化事业的运行并不以取得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以精神旨趣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与考虑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国有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如私人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如社会上各类文化团体)也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文化事业主要可以分为:
演出事业,包括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等;
艺术创作事业,包括艺术创作院所、艺术中心、音像影视中心等;
图书文献事业,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献信息中心等;
文物事业,包括文物保护站、文物考古队(所)、博物馆、纪念馆等;
群众文化事业,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宫)、青少年宫、俱乐部等;
广播电视事业,包括广播电台(站)、电视台、转播台(站)等;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包括各类报社、杂志社等;
编辑事业,包括各类编辑部、党史编纂室、地方志编纂室等;
新闻出版事业,包括各类出版社、新闻中心、新闻社等;
其他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与考虑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国有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如私人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如社会上各类文化团体)也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文化事业是政府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内容。一类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大家记住,这些都不是文化产业。另一类如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明确传播意识形态的电台、电影、电视、出版物、艺术团体等等,它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时候,是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同一体系当中,两个互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联体,我们不要生生地把它掰开来看。文化事业强调社会效应、文化产业强调经济效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共同富裕愿景目标在精神文明层面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要夯实文化事业根基,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的土壤,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文化事业昌盛的车轮和翅膀,以二者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树立协调发展的系统思维理念。“协调发展”是系统思维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只有将这一理念嵌入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中,方能在实践中形成文化与经济转型、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等其他方方面面工作的连接纽带。文化升级、文化升值,都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引领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使文化工作向各领域渗透服务。文化工作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渗透服务,必然带来文化与产业、科技的深度融合,这又能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改造。而这些融合、转型、升级和改造又必然形成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反馈,传统文化、文化理念将在新载体上传承发展,枝繁叶茂。
形成对接理念与实践的政策指挥棒。政策是上接理念、下接实践的桥梁。避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成为简单空洞的口号,需要应人民所需所愿创新政策,“虚功实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必须紧紧围绕市民的文化需求,从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入手,以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基础,抓准文经相促,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可以依据地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发展的进程来调整政策安排,可以从促使城市形态内涵不断提升的视角侧重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细化,避免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千城一面”,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可以从“繁荣乡村文化”的视角进行政策的部署安排,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亟需政府在对本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出台能够落地的政策来予以引领和支持。
打造各方协力的多元参与格局。 “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在行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多方协力方能实现。有的地方实施文化中枢建设工作致力于推动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的领域倚靠“制度化保障+企业化管理”,通过政府与市场的资金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的引进等实践了可持续的文化服务提质。多元参与意味着政府各部门的协作、文化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参与、运营团队的引入、企业的运作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铸就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打造好的参与平台,形成浓郁的参与氛围,仍需要深入去探索。
实现资源、项目和执行力的配合过程。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和乡村,要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在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之余,以项目为依托,形成文化产业的生根发芽开花。文化场馆建设、政策扶持、旧城改造和产业发展等具体渠道中都能找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用项目落地体现执行,用结果倒逼过程,既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又能一定程度地反哺文化事业发展的宽厚土壤。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较好的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在前,政府推动项目的提出和落地,市场运营的引入作为保障执行的力量成为普遍路径。这一路径好似黏合剂,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紧紧地黏合在一起,形成了共荣共生、互为支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