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sign learning theory)、符号完形论、符号-格式塔说(sign-Gestalt theory)、目的性行为主义 (purposive behaviorism)、符号-意指说 (sign-significate theory )、期待说

目录

什么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提出的一种早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即认为学习是对情境所形成的完整认知地图中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认知过程。

  他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结果,证明动物在迷宫中行为是受一定目的指导的。动物并非像强化论主张者所预期的那样,按一系列尝试错误的行动,以达到目标;而是根据对迷宫中的颜色、声音、气味,以至通道的长度、宽度和转角位量等特点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有所期待的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故托尔曼认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者是在遵循着指向目标的一些符号,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着一种地图,即他不是在那里学会动作,而是在学会意义。期待奖赏、位置学习、潜在学习三种情境有力支持这一学说。此理论前后使用过多种名称, 如目的性行为主义、符号-格式塔说、符号-意指说或期待说。现用符号学习这一术语,既可使名称简短,又强调了该学说中的认知性,便于在某些方面同E.L.桑代克、E.R.格斯里、B.F.斯金纳C.L.赫尔刺激-反应说区分开。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的实验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此外,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见图右)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托尔曼涉及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用以说明未受强化也可产生学习。三组饥饿的老鼠被放入迷宫,记录其跑向食物盒的时间。第一组老鼠每次跑到食物盒都受到强化;第二组老鼠从来没有受到强化;对第三组老鼠的处理很有意思,在前10天它们到达食物盒不会受到强化,但从第11天起开始受到强化。结果显示,从第11天时,第三组老鼠到达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突然减少了,甚至和第一组老鼠水平相当。托尔曼认为,这种现象表明未受到强化的老鼠和受到强化的老鼠一样,都习得了同样多的关于食物位置的信息,但是只有给予它们诱因(食物)使其跑向食物盒时,它们才表现出这种学习。如果学习是强化所造成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那么在强化给予之前学习是不会发生的。[1]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的内容[2]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指示,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反应。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托尔曼用“符号”这一术语来表示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而关于对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的认知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所谓学习也就是习得符号及其意义。为了证明有机体习得的是符号及其意义而非动作反应模式,托尔曼提出了期待、潜伏学习、位置学习的概念。

  1.期待。所谓期待是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这种知识既可以是当前、也可以是过去曾经习得的。关于期待的种类,托尔曼根据形成期待的不同认知水平,将期待划分为“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推理性期待”和“假设性期待”。

  2.潜伏学习。所谓潜伏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这种结果才明显通过操作而表现出来。强化并不是学习所必须,否定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即使有也很少,学习不一定外显在行为中,行为变化是一种学习,但学习并不一定是行为变化。意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表现不明显,其学习处于潜伏状态。

  3.位置学习。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刺激情境也就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周围的各种客体,即有机体必须针对环境的某些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环境中得到的感知方面的事实资料,称作辨别性资料;而根据环境特点以调整运动性反应的事实资料则被称为操纵性资料。这些资料所指的并不是环境中客体的特点本身,而是指这些特点对有机体行为的影响。实质上就是这些客体是动物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和目标或是力求接近的符号,而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出现的。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的解读

  托尔曼的主要影响在于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从以上简要介绍中不难看出,“认知”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有人认为托尔曼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托尔曼实验的总结: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参考文献

  1. 张丹.桑代克与托尔曼学习理论浅析--从比较的视角[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
  2. 韦鹬, 黎奕林. 符号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J]. 成人高等教育, 200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