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目录 |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也通常指人们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认知。
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Kelvin、Boltzmann、Maxwell的研究(Johnson-Laird,2006)。甚至还可以追溯到Craik1943年以及Peirce从1931年至1958年的研究。概括起来,该理论有如下三个基本预测:(1)人们通常仅对他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建立心智模式;(2)人们通常只构建一个而不是多个心智模式;(3)人们倾向于只从他们构建的一个心智模式中提取数据与信息做出决策与选择。管理者会对复杂系统建立心智模式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复杂系统包含什么、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及其为什么如此运转(Zhang,2010)。[1]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图1 心智模式形成的前因后果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Norman(1983)观察许多人从事不同作业时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归纳出六个关于心智模式的特质,这六个特质并非相互独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们对于现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们执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稳定(Unstable):人们经常会忘记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细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它们。
4.没有明确的边界(Boundaries):类似的机制经常会相互混淆。
5.不科学(Unscientific):人们常采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模式并非必要的。
6.简约(Parsimonious):人们会多做一些可以透过心智规划而省去的行动。
心智模式是一种机制,在其中人们能够以一种概论来描述系统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观察系统的状态、以及预测未来的系统状态。人们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通过反思与学习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二是探询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比较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可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方法。良好的心智模式、积极的人生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工作得更有成效。 换句话说,即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过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目的呢?这个东西是如何运作?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将这些问题简化成下列的架构图:
图2 心智模式的功能
心智模式在不同的个人、人群、团体及组织中有不同的特点。
就管理者来说,管理者个体的心智模式,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具有复杂的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方面;而管理层团体的心智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主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管理者不断浮现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
(1)管即官,我说了他就应该听,最起码不应当面顶撞。
(2)这事有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稳定平安最要紧。
(3)有才难用不如不用。
(4)你好我好大家好,争来争去伤和气。
(5)年轻人懂得什么,纸上谈兵。
(1)管理群体把他们所作出的假设合理化,当遇到与他们已有的假设冲突的意见时,他们总是要维护这种假设。
(2)对独出心裁或怀疑群体观点的人,群体往往在心理上排斥并对他施加压力。
(3)由于管理团体过去形成的某种氛围,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为了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致,往往保持沉默,或者有意减少自己与群体观点的分歧。
(4)好象存在一种无疑义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同,缺席者也就被看成是赞成的。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