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
目录 |
从狭义来看,“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外,也应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要以解决问题为报道的导向。从广义来看,建设性新闻则是在近年来此类新闻实践基础上将其宗旨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理念。无论是“建设性新闻”,还是“解决之道新闻”,抑或是其他什么名目的新闻,均强调两个重点:其一是积极,其二是参与。
综上,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媒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新闻实践或新闻理念。
第一,方案。
新闻业的主流变革理论认为,揭示社会问题可以促进改革,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监督和曝光时弊来警示社会。而建设性新闻提倡的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第二,读者。
所有关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话语阐释,都把读者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正如新闻报道关注方案,其目的也是赋权于民,通过方案型信息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使读者不仅仅关注悲伤的、冲突的事实本身。从读者到赋权于民,诚如建设性新闻原则承诺的那样,超越传统精英导向的价值观和规范,认为社会公众具有社会参与的能力,相信公众可以在生活中作出自我证实的决定。
第三,积极情绪。
根据建设性新闻报道领跑者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公关责任传统和积极心理学研究一直是相互影响的。英国学者乔迪:杰克逊在《所读即所是》一书中,将心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从读者情绪的角度、社会发展等角度阐释建设性新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四,全球幸福导向。
从是什么到怎么去做,再到站在全球福祉的角度开展新闻行业的社会建构活动,无异于将新闻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人们将建构性新闻发展的前景与社会乃至全球的价值重塑互联,提出新闻业参与社会的目标和期望,推动新闻业参与世界建设。
建设性新闻在当下的新闻实践中仍然具有焕发新闻业内部发展活力的可能,不仅能促进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脉络的融合,也能给新闻学研究带来学科想象力。
其一,建设性新闻有利于新闻媒体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新闻媒体是公共关系的重要使者,应促进群众与政府关系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主流媒体借助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深人采访了解民意,搭建起民众与政府的对话平台,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帮助民众解决生活难题,避免既有冲突的进一步放大。
其二,建设性新闻维系社会同心圆,保持平稳公正良好秩序。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工作。主流媒体以“建设性新闻”为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平稳民心,及时告知和教育公众,促进民生福祉。如媒体专业人员在撰写建设性新闻稿件时不能泛泛而谈,而应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容,且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建和谐进步的同心圆社会作出贡献。
其三,建设性新闻传播好社会正能量承担着媒体的主要职责。建设性新闻文本吸引着读者,它以积极情绪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建设性新闻坚持正面宣传报道方针,传播好社会正能量,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熏陶大众;另一方面,建设性新闻通过语态、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加强正向价值观引导,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培养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意识
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和实践有其独特性,适用空间有限。规范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就要培养新闻人对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意识。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直接实践人,是建设性新闻推广的直接力量,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解和应用要更清晰和明确。面对建设性新闻的流行之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类型应有及时明确的判断,不随波逐流。更重要的是,记者对新闻的紧急程度应有正确的判断,不能放着时效性强的新闻不报道而一味捕捉适用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事件。建设性新闻源于西方,吸收了西方土壤的成长因子。因此,我们要用一种批判的、思辨的眼光和研究态度探讨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避免对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和应用陷入中西不同语境的误区。
(二)坚持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改造
西方产生建设性新闻新闻报道的生态与中国不同,建设性新闻在中国要进行本土化改造。中国建设性新闻的理念早已存在,一些服务类、教育类、民生类、调解类的新闻节目都有解决问题的倾向和性质,对社会治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对建设性新闻的讨论越来越多,建设性新闻看似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忽略了将其与本土化共通的新闻理念比较。建设性新闻进人中国以后,应根据中国社会及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人民为导向、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为目标,融合我国新闻建设性的需要,走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之路。
当前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网络空间的秩序管理问题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建设性新闻的及时出现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对凝聚社会共识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建设性新闻的报道以人为中心,凸显出人文情怀。例如,2016年《新京报》记者陈杰报道的《悬崖上的村庄》以建设性新闻的视角展示了悬崖村村民的生活困境,媒体帮助村民与政府搭建有效沟通桥梁,当地政府通过易地扶贫等措施改善悬崖村的贫困现状,彰显出建设性新闻的重要价值。事实上,建设性新闻还重视公众的情感连接,积极引导受众正面情绪。如在疫情暴发期间,央视不间断直播的《共同战“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短视频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新闻1+1》推出专栏《岩松帮你问,看今日疫情应对》等内容,可以说是戳中了民众的心。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主流媒体借助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对公众进行抗疫情感动员,提高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减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焦虑。建设性新闻概念的引进,有助于新闻记者传播新时代的新内涵、坚守舆论阵地、担任社会对话的组织者,还有利于推动新闻媒体发挥社会治理的效能,深度介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快社会协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