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死、独居死
目录 |
孤独死最开始是日本的一个老龄化社会问题,指的是老年人生前处于近乎完全丧失社会关系的孤立状态,在身边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在自家死亡后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的现象。[1]
后来孤独死泛指,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无人发现的情况。
关于“孤独死”的定义,虽然目前日本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一致认为必须包含两个核心要件,分别是“无人看护情况下的死亡”和“一定时期以后遗体才被发现”。而“孤独死”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存在,还必须是处于“社会孤立”状态下的“非自杀”行为。
关于“孤独死”的特征,J.Tustall认为可归纳为单身、无子女、与外界基本无接触、不参加劳动、高龄者五项内容。上田智子等通过对11种主要文献中“孤独死”定义的整理与分析,认为其主要特征有:“自宅”死亡、无人看护、单独生活、社会孤立、非自杀五项基本特征。
根据定义,“孤独死”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另外,虽然“孤独死”对象可能为包括婴幼儿、青壮年、残疾人等在内的各类群体,但本文主要讨论高龄者“孤独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与“孤独死”密切相关的包括两类人:[3]
一类是独自生活的单个老人,这类老人主要是因为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终身未婚等原因而导致的独自居住。
另一类则是夫妻两人相伴生活的二人家庭,这类家庭主要包括空巢家庭、失独家庭、丁克家庭等。
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过不断演化,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孤独死”现象的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日本出现首例关于“孤独死”现象的新闻报道。在一些社会组织的推动下,该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1997年,日本生活问题研究会发表相关报告,标志着“孤独死”开始正式从“异常死"概念中脱离,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在该阶段中,在大众传媒的强力呼吁下,尤其是2005年日本NHK电视台“常盘平地区的孤独死问题”纪录片的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舆论基础。
随着日本老龄化的进一步推进,孤独死问题进一步深化,并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实施“零‘孤独死'工程”,标志着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正式纳入政府视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
在日本,主流观点认为,发生“孤独死”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孤立”。高龄者陷入社会孤立是亲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的疏远或者极其匮乏导致的“无缘”引发的,是时代和社会变化、政治和经济等宏观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具体有如下因素。
首先,三代同堂家庭减少,家庭承担养老的优势逐渐丧失。70年代后,三代同堂家庭减少,高龄夫妇如果不和子女一起居住,丧偶后成为独居家庭的可能性很高。另外,高龄者独居家庭的增多,是导致社会孤立的重要因素。受婚姻观念变化的影响,终生未婚和“熟年离婚”的人群数量增加。而且,离婚或者配偶死亡、和子女分开居住的情况较多。这样导致单身家庭及与亲属和所在地区没有交流的高龄者持续增加,陷入社会孤立的潜在因素也大量累积。
其次,家庭成员关系的疏离化。家庭成员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与整个家庭共同的福利相比,更重视适合各自生活方式的选择,家庭生活方式多样化进展迅速。核心家庭的极端小型化和居住地域的分散,“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对高龄者感情交流、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来日本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非常高。战后“企业一家”“爱社精神”等体现员工对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高的企业文化逐渐形成。日本企业的“家社一体”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传统血缘和地缘丧失带来的情感空虚,公司的“业缘”成为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但“泡沫经济”崩溃导致企业业绩的恶化,裁员接连不断,绩效主义以及重视工作和生活兼顾的劳动观念受到肯定,终身雇佣制面临着彻底改革。以此为背景,在岗期间是“企业战士”,而一旦退休离开或者没有工作岗位,就不再与企业有任何联系。越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人,离开工作单位后,没有熟人和朋友的情况越严重,此时便落在可谓“无缘”的处境。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村向都”进城务工,生产和生活上可以依靠的邻居和地区共同体不复存在。生活在城市住宅区的高龄者,因城市环境的变化,剥夺了他们本来守家在地所熟悉的生活,尽管避免了与邻居繁琐的交往,隐私和自由得到了保障,但他们作为工薪阶层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平时与社区的接点少且有淡化的倾向,退休后这种倾向也不会有大的改观。
城市规模越大人际关系越趋向淡化,人们不仅不知道邻居是什么人,而且与邻里交往的程度也不同于从前的共同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差距缩小,商品流通速度加快,服务商品化程度提高,只要身体健康,即便不和家人或本地区的人们交流,衣食住行等生活也能无忧。但这同时也导致了高龄者对诸如配餐服务等服务商品的依赖。当他们上了年纪,身体健康等出现问题,仅仅靠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不能生活时,容易陷入社会孤立的境地。
首先,日本传统上有“避忌死亡”的文化风土,使“悄然死去”“在没人看见时死去”作为理想的风潮潜藏在文化的深处。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潜藏着“死亡是孤独”的意识。
其次,日本国民性中“不给他人添麻烦”的道德观念也是影响“孤独死”增加的要素之一。日本是对于给别人带来不便非常严厉的社会。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不想给别人和孩子添麻烦”的想法愈加强烈,严重者最终或与世隔绝、深陷社会孤立,或走上极端的自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