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目录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国际关系的概念分析

  (一)系统层次的概念

  国际关系时常被视为是一种分析的层次,系统层次是指那些定义并形塑了国际环境的观念,在国际层次上就如同无政府状态一般,没有一个世界政府的存在。

  1.力量在国际关系上的概念可以被形容为一国拥有的资源、潜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程度。这通常被分为硬力量(Hard power)和软力量(Soft power),硬力量指军事、经济力量的使用,而软力量则指源自于文化、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有好与否的“吸引力”有关。

  2.极化(Polarity)在国际关系上指的是国际系统里的权力分配。这种观念在冷战期间浮现,当时国际系统是由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所主导的。在1945年以前的国际系统则被称为多极,被许多大国所主导。苏联在1991年的瓦解也使许多人将美国视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体现了单极的国际体系。而有人认为19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崛起、美国渐渐衰弱造成了无极的国际体系,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被视为极。

  一些国际关系的理论都是以类似冷战的两极观念为基础的。

  1.权力平衡(Balance Power)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盛行欧洲的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国与国之间结盟带来的彼此制衡,将能达成国际体系的稳定并维持和平、避免战争。不过由于战间期当中自由主义相当盛行,因此权力平衡理论不那么被重视。不过权力平衡理论在冷战期间再度崛起,成为肯尼思·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的中心机制。从这个理论上,发展出制衡(权力之间互相制衡)与选边站(国家选择与哪一方结盟)的概念。

  2.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也是从极化衍生的概念,尤其是在单极化的国家上。霸权是在国际系统里拥有单极优势的权力,霸权稳定论主张由霸权国家建立全球性的制度来提供公共财,霸权与其他国家之间都能在其中受惠,这种情况的结构是稳定的,因为霸权势力和其他国家都能在这种国际体系中互相合作。这与许多新现实主义的主张相反,尤其是肯尼思·沃尔兹,他主张冷战的结束和单极霸权的出现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并且会不可避免地改变。

  许多支持现行国际系统的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依赖,彼此都对其他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支持者指出全球化—尤其是国际间的经济互动逐渐成长。国际组织的角色以及在国际系统上各国对一些运作原则的广泛接受也强化了互相依赖的理论。

  3.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时常与马克思主义连结的理论,主张核心国家会去剥削边陲国家以增进自身的繁荣。许多从这种理论衍生的不同版本要不是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标准的依赖理论),就是使用这个理论以强调改变的必要性(新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的系统工具

  外交是各国的代表们进行谈判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其他所有国际关系的工具都可以被视为是外交的失败。

  制裁通常是外交失败后最先被使用的解决方式,同时也是确保履行协约的主要工具之一。制裁可以是外交上或经济上,制裁并切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交流或贸易。

  战争是对于武力的使用,通常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的最终手段。克劳塞维茨对此提出了一种说法:“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不过这并不被广泛地接受。近来对于非国家牵涉的“新战争”(如恐怖主义)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研究战争的国际关系子学科被称为“战争研究”、“安全研究”或“战略研究”。

  国际羞辱的动员也可以被视为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层次上借着“贴标签和羞辱”(name and shame)的方式来改变一个国家的行为。最突出的例子是联合国的人权委员会所发布的1235号决议,公开地披露那些违反人权的国家。

  (二)单位层级的国际关系

  在分析层次上的单位层级时常是以国家作为单位,以解释国家单位的部分,而不是解释一整个国际系统。

  1.政权形式: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形式能够支配它在国际系统上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方式。

  2.民主和平论是一种主张民主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战争的理论。主张民主制度使得一个国家的政策基准具体化,只有在正当理由下才能对他国发动战争,而且民主也促成互相的信任和尊重。

  3.共产主义则提倡世界革命,同样也是主张这样能使全世界和平共存,根基于一个无产阶级的全球社会上。

  4.修正主义/现状:国家可以依照他们是否接受目前的现状来分类。修正主义国家企图在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实践上进行根本的改变,对于当前的现状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当前的国际系统是由西方国家所创立以维持自身优势的。举例而言,中国原本属于渴望改变现状的国家之一,但近来已经倾向于维持现状,因为现在维持现状对他们较为有利。

  5.宗教也时常被视为是一个拥有正常国家在国际系统里的行动效力的组织。宗教是一种有组织地原则,尤其是在伊斯兰国家,而政教分离论则是在这个光谱的另一端,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便支持分离政治和宗教的关系。

  个人或子单位层级

  在国际关系里以国家为单位所进行的解释也能运用至其他的理论方面,而不限定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观点。

  1.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因素:将心理学因素的解释用于国际关系,是来自于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国家并非只是一个看不见的“黑盒子”,外交的决策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检视人性在进行决策时的过程也可能提供一些解释的力量,因为许多参与者可能接收了错误的资讯。团体迷思的现象便是将子单位层级的心理学因素套用至国际关系的经典例子。

  2.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专注于研究官僚在决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并认为最后的决策其实是由官僚们斗争所产生的结果。

  3.宗教、种族、和分离主义团体:将这些方面作为子单位层级来研究时,能够解释一些种族冲突、信仰战争的原因,以及其他并非国家单位的实质参与者。这在研究近代以前国家微弱的世界时特别有用。

国际关系的历史

  现代国际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现代的国家制度从那时开始发展。在这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权力架构体制都是根基于模糊的宗教等级制度上。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了主权概念,主权意味着统治者或君主将不会认可任何在其领土之内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权力存在,目的是为了排除宗教领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权力架构类似于当时的威斯特法伦和约,但两者都缺乏主权的概念。威斯特法伦和约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外交和军队的制度化。这些特定的欧洲制度也经由殖民主义流传至美洲、非洲和亚洲。当代的国际关系在冷战期间的非殖民地化后终于确立。不过,虽然民族国家制度被视为是“现代”的,但许多国家并没有结合这种制度,因而被称为“前现代”。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已经发展超脱出民族国家之外,因而被称为“后现代”国家。因此,国际关系是否有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经常是争论的话题。

  1.国际关系理论

  现在称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在一战后才开始发展的,目的是要解释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而预期未来发展。不过,国际关系的理论也是长期以来就在其他社会科学的作品里发展的。许多人举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先驱,其他包括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也都进一步的阐述现实主义理论。同样地,自由主义也从康德和卢梭的作品里浮现,康德也常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了民主和平论的人。虽然当代定义的人权与自然法所定义的权利有着不小的差异,格劳秀斯仍在人道的根基上阐述了人们应享有的普遍权利。从20世纪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也对国际关系的理论有重大影响。

  2.国际关系研究

  最初时,只有英国将国际关系作为一门专门领域进行研究。在1919年,威尔士大学阿伯里斯特威斯分校成立了国际政治的教授职,成为最早针对国际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在1920年代初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成立了国际关系的研究系所。虽然亚洲和南美洲也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院,但针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仍是在欧洲和北美洲。

  3.对国际关系的批评

  一些人批评国际关系对于历史的解释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他们举出在1648年威斯特法伦和约之前,便已经有一些非欧洲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制度。一些人则主张目前的制度已经超越了威斯特法伦和约,因为政治共同体的扩张已经转化为如欧洲联盟一般超越民族国家的形式。国际关系学者Barry Buzan便指出,由于世界上一些地区仍广泛存在前现代的国家,也因此以威斯特法伦制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地区无疑是削足适履。威斯特法伦制度将国家视为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但现代快速发展的资讯技术使得全世界的人们能更快而更轻易的进行交流,因此在这方面也难以用威斯特法伦的制度来解释。同时资讯技术的增长也使一些非政府的实体组织能跨越距离限制,更快速地进行交流协调,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