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
目录 |
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格里芬教授Gary Gereffi提出了的,为商品链的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解释全球世界经济的生产、贸易、消费,而工业地理的产业升级研究亦是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来观察产品如何在全球产销体系中提升竞争地位的过程,并以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的模式来探究产业在结构中的状态,协助开发中国家进行产品的升级。这样的研究最早将焦点放在成衣加工业,但近年来亦有少部分的研究将此概念应用在农业地理的研究上,例如Poul于2001年在加纳研究咖啡生产与当地货运系统的产销关系。
Gereffi强调GCC有四个部分必须去注意:
(1)产出-产入(input- output)的结构
(2)领域性
(3)政治的结构(Gereffi et al. 1994)
(4)制度的框架(Gereffi 1995)。
另外,商品链是一个建立内在组织化的网络系统,与位置的特殊性、社会性与当地结合(Gereffi et al. 1994)。
在全球商品链有两种管理结构: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与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r)的商品链。
所谓生产者驱动商品链指的是:大型制造商经由向前向后生产过程的连结以及藉由标准化相关产业的内容提供、分配、服务来控制整个生产系统。
相对的,购买者驱动商品链的主动权则操之于大型零售商、贸易公司与品牌公司。在有名的品牌与广大通路的有力引导下,这些大买家利用设计与管理分散的国际生产网络(特别是第三世界)来指定生产的项目。购买者驱动商品链的利润并非如同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利润是来自规模、数量与技术利益,反而是来自高价值研究、设计、销售、营销与金融服务的独特组合,这让零售商、品牌营销商与品牌制造者在海外工厂与主要消费市场的产品利基间的连结做出策略的行动。在生产者驱动与购买者驱动商品链的领导厂商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权利金」(rent)来对新公司设立进入障碍。权利金可能是实质的(如新的产品或技术)、模糊的(品牌、名声、经验)、或是介于两者之间(购买者提供的网络、营销技巧)。在产业升级的议题上关于权利金的问题则是在于权利金的创造与保护,因为组织是一个权利金缔造的机制,这是经由货品与服务生产,在这里我们把权利金称之为附加价值,经济升级的满足明显的是在于增加附加价值创造与保护之能力上,要达成这目标需经由产业竞争力的改进。附加价值的产生有许多方法,如从技术的创新到自有品牌创造、从规模经济到弹性专精、从低成本到高价值(Gereffi and Tam 1998)。
商品链的研究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以一项商品为分析单位,讨论在这项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商品链的四个面向呈现什么样的情形,Ozevern(1994)探讨造船业的商品链,并说明造船厂要维持其竞争优势唯有靠不断的创新。Taplin(1994)研究美国服饰商品链企业是如何的策略运用在获得更多利益的前提下找寻平衡国内外包商与海外生产者。Gereffi(1994)则说明了美国的服饰零售商如何在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中分散管理海外的生产网络。Chen(1994)发现香港与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是从已有亲属关系(kinship)为基础。潘美玲与Gereffi(1999)对于台商成衣业在商品链中的角色变化中,呈现台湾成衣业者从制造商的角色演变成中间商的角色。Gereffi and Appelbaum(1994)说明服饰商品链中权力与利润的分布是一个向外扩展的路径,位于商品链最核心的企业与地区竞争压力最小,越往边陲移动,压力就越大,而利润就越被挤压。
全球资本主义所指涉的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跨国性,更是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参照经济活动在地理分部上横跨了国家的范围,全球化(Globalization)更进一步解释国际间不同活动的功能整合,工业与商业资本建立两种不同的国际经济网络助长了全球化的出现,
(1)工业资本(industrial capital),例如垂直整合的跨国公司透过海外分公司建立生产与贸易网络,也就是购买者驱动商品链;
(2)商业资本(commercial capital),如大型的零售商、品牌商、贸易公司控制与创造全球资源网络,总部设立在核心国家,半边陲地区负责协调、生产集中在低薪资的边陲地带(Gereffi & Hempel 1996),即生产者驱动商品链。
1、生产者导向的商品链
生产者导向的商品链通常可在具有以下特征的产业中发现:一个全球化的商品链,其中由大型、通常是跨国性的企业,来扮演协调生产系统(包含其上下游)的中心角色。这在诸如汽车、半导体、飞航、电机等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中尤其明显。这些产业的地理分布通常是跨国性的,但在他们商品链中的分布国家数目以及发展程度是有所差异的。原组件的国际性外包,在许多在国际上相互竞争的策略联盟中很普遍,特别是在生产制程中劳力最密集的部分。彰显「生产者导向」生产系统的,是负责组成产品生产与流通流程的企业管理总部所执行的控制机制,而这些流程中有一些甚或许多部分是由其它独立公司来执行的。由「生产者导向」商品链生产之商品,其所属产品领域是由核心生产者的经济力量所支配的。 汽车与航空器的生产即是「生产者导向」商品链的两个最佳范例。例如日本与美国的汽车公司将制程组织成多层次、包含数千家独立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外包厂商)。单单是丰田在日本的制造群组,即统合了近两千家独立公司为其生产汽车,丰田并监控国内及全球流通的每个面向,包含对最终消费者的授信服务。日本汽车公司为了维持甚或提升其全球市场占有率,藉由区域性生产计划的制定,统合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6个以上国家的汽车零组件供货商,而扩展了原本限于日本国内的生产网络。
2、购买者导向的商品链
经由「购买者导向」商品链生产出来的商品,其所属的产品领域异于「生产者导向」商品链。具备「购买者导向」商品链的产业,多由大型零售商及贸易公司,在许多出口国家(通常是第三世界国家)构成的分布式生产网络中扮演中心角色。这种由贸易主导的产业在相对劳力密集的消费性产品产业中相当常见,诸如服饰、鞋业、家庭用品、消费电子,以及范围广泛的手工制品(例如家具、饰品)。虽然国际性外包分布很广,但制造部分通常以原始设备制造(OEM)的形式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工厂(Taplin 1994)。台湾早期纺织业的发展也受惠这样的分包模式而加入全球商品链中(潘美玲 and Gereffi 1999)产品之设计说明书则由买方或大型品牌商提供(例如Nike、Reebok、Liz Claiborne、Calvin Klein等)。许多消费性电子产品,诸如计算机和电话,也是挂在别人的品牌下售出的OEM产品。
符合购买者导向模式的公司,包括运动鞋公司Nike、Reebok、L.A. Gear,时尚导向的服饰公司Liz Claiborne,甚或在美国数量不断成长的半导体公司,其中有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些企业通常没有任何整合的生产设备。他们是「无工厂生产」(fabless)。这些公司依靠的是复杂的外包网络,每个外包厂商几乎都完整执行他们各自专精的工作:诸如提供设计、工程技术、制造、包装、发货、甚至从世界各地收款的服务。而核心公司的主要工作则是管理这个关系网络,并确保这个事业的每个环节能够完善地组合起来。 生产者导向的公司会倾向在世界不同市场中复制它们在母国的整个商业流程,而购买者导向的公司则会倾向在世界各国发包各项工作,只保留部分功能(主要是品牌营销及销售的功能)在母国,而在不同国家建立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