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又称为伯吉斯模式(Burgess model),是第一个模式解释社会阶层于城市内的分布。此模式于1924年由社会学家欧尼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基于芝加哥的情况而创建。
同心圆模式描绘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式为五个同心环状地带,核心为中心商务区,其余土地利用从商业中心区由内向外扩张。此模式影响了后来对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研究,包括霍伊特模式(Hoyt model)及哈里斯及乌尔曼模式(Harris and Ullman model)。
伯吉斯以192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商业区(CBD)位在都市中央邻近密歇根湖畔,白天为繁盛的商业区,夜晚人潮散去,中心商业区几乎没有居民。商业区外是住宅区,首先是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是贫民聚集的旧区,之后是高级住宅区,沿着北边的湖畔成圈环状分布,远离工业区。芝加哥的市郊已经有市郊化出现,城市外围环绕着广大的通勤带,每天大量人口进入中心商业区。通过芝加哥的研究,而推论出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形成。
伯吉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而描绘出同心圆模式,他假设土地利用乃由生态过程引致,包括竞争、优势、侵入和演替。通过出价地租机制(Bid-rent mechanism),地价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于市中心的可达度高,能产生最高的回报,因此土地的竞争最剧烈,是最高地价所在。由于越远离市中心,运输成本越高,地租则较廉宜,出价地租曲线描述两者之间的取舍,此曲线显示了随距递减效应(Distance-decay effect),从商业中心区开始,呈随距递减的现象。
伯吉斯假设有规律一致的地势,没有任何地区因为地势上的差异而较有吸引力。在均质的地面上,所有方向的运输同样容易,因此形成圈环状的城市扩展。市中心的竞争最剧烈,是最高地价所在,地价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于不同土地用途有不同的付租能力,因而形成圈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