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目录

什么是反智主义[1]

  “反智主义”,又称“反智论”,是与“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或“理性主义的”(rationalis-tic)相对而言的某种思想倾向。一般认为,此一概念的流行主要源自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x)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1963)一书,霍夫斯塔特的主旨是希望借助对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轻视乃至嘲弄知识理性现象的历史渊源的细致清理,来提醒人们警惕美国文化传统中所隐含的“反智”倾向及其危害。

  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认为,“反智论”也可以译为“反智识主义”,它“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概而言之,“反智主义”主要显示为对人的理性能力(intellect)、智力活动(intellection)乃至知识(knowledge)本身及其作为特定载体的知识分子阶层(in-telligentsia)的蔑视、抵制与反叛。

  “反智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所呈现出来的“反智主义”倾向则是此种文化现象在文学中的具体渗透。由于“反智主义”涉及到政治、哲学、历史、美学等多重视角的不同内涵,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对此种现象不能从价值判断上给予其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应当从其在特定历史时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作具体的分析。

反智主义的思潮[1]

  1963年,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撰写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出版,一时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该著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作者曾在书中坦言:“本书是为了回应1950年代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状况而写。”霍夫斯塔特在书中一方面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一方面援引了美国历史上的大量事实,最终将潜存于美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反智主义”思想潮流暴露在了世人的面前,“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也因此成为了排斥知识及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代名词。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rtH.Wolf)认为:?反智主义’不是一个命题,而是多个命题的集合体,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尽管霍氏撰写此著的主旨是为了结合美国社会及其历史文化的特殊境况来分析美国知识分子的现实遭遇,但由于此著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带有某种更为广泛的普遍性,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步扩大,因此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域。

  “反智”倾向最初集中出现在麦卡锡(Mccarthy)时期,由于麦卡锡主义极力鼓吹知识分子对社会状况的批评与指摘隐藏着巨大的毁灭性力量,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因此遭受了来自政府及其所操纵的舆论工具的残酷打压,直至在整个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恐慌。这种思想倾向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时期,当时的《时代周刊》曾评论认为,艾森豪威尔的当政显示了一个长期以来备受怀疑的警示性事实:美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横亘着一条宽阔而危险的鸿沟。在整个1950年代,美国社会不断蔓延的政治动乱和持续的教育争论一度使“反智主义”一语成为了美国人自我评估其价值倾向的核心语汇,并悄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在某个时期,一切不好的现象都可能被冠以“反智主义”的称号。

  霍夫斯塔特认为,“反智主义”一词应当与“反理性主义”区别开来,“反智”主要是指反对知识分子以及具有知识分子特性的思维形态,而反理性则是现代哲学上的一种特定的主张。从尼采、柏格森、爱默生威廉·詹姆斯,甚至布莱克、劳伦斯、海明威等人,他们都是反理性论者,但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却并不一定都是反智论的,换言之,反对理性与反对知识分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而非同一个问题。霍夫斯塔特正是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来定义“反智主义”的,他明确指出,虽然“反智主义”一词在1950年代才为人们所熟知,但事实上反智倾向在美国有其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而它的发展也是以一种循环波动的态势轮番隐现的。

反智主义出现的原因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深刻剖析了反智主义存在的渊源。反智主义并未构成美国民族心态的主流,它还只是一股暗流,时常会被利用。激励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依然是推动这个国家前进并使其保持领先地位的源动力。但是,恰如霍夫斯塔特所说,“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它的阴影根深蒂固。既然存在着这样的痼疾,我们就应该正视它。

  1、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与知识分子和现存权威之间的矛盾。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在政府换届之间,凯恩斯主义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当时的社会问题严重,完全依靠政府的宏观手段,在经济危机化解后的几十年里教育的缺失问题严重。

  2、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

  3、文化的对峙。在当代美国,小镇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对峙,不仅反映了美国人对于生活方式选择所呈现的迥异的态度,也反映出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两种根本性的对立冲突。一种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人生态度,一种是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态度,以及对于有知识的人的心态。这种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的直接影响,使得很多人认为,用头脑思考创新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而凭体力打拼才是值得颂扬的。这就是深为美国人称道的牛仔精神,根深蒂固,矛盾繁多。

  4、民族性格。美国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想象是一脉相承的。

  5、价值观念与宗教与历史的对立。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贺昌盛,孙玲玲,黄云霞等.“反智主义”笔谈[D].当代文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