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逆全球化
目录 |
去全球化亦作逆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全球化过程的相反,也就是指一个把全世界各国及地区因为全球化而导致的相互依赖及整合回退的一个过程。逆全球化是与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对立的贸易保护主义,旨在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中保护本国 利益。[1]
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及地区在经济、贸易、技术、文化及政治等各个维度方面的整合;去全球化亦指上述各个维度的去整合化,但现时世界上有关的去全球化研究大多数与国际经济相关。
虽然“去全球化”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但这个过程在人类的历史来说并不新鲜,例如:1850年到1914年及1950年到现在这两段以“全球化”为正宗以外的时段,都以去全球化为正宗。不过由于来自美国的次贷风暴的影响,使美国国内及国外都引起去全球化的讨论,意图借此而淡化风暴对国家的影响。
与全球化的量度一样,去全球化的量度也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以下为四个比较常见的方向:
(1)平均贸易壁垒
(2)劳动人口的移动管制
(3)对境外机构直接投资或境内对境外的直接投资的限制
如何看待逆全球化、评价其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国内外争议很大。
支持全球化者对全球化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将逆全球化视为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逆流加以谴责;反全球化者强调全球化弊端带来的危害,对全球化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也常带有某些过度情绪化造成的偏颇。
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不平衡发展给一些国家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分配不公平与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全球化已无法持续,去全球化是相关国家自保自救的必然选择。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但是这种看法面临理论和政策上的双重问题。一方面,无法证明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困境全部根源于全球化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无法证明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可以使相关国家独善其身而免于自我孤立带来的伤害。
有关逆全球化风潮的成因也需要理性思考对待。在支持全球化的观点中有一种看法十分流行,即逆全球化损人不利已,推行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政策既伤害别人,又会导致自我孤立带来的危害,因此是行不通的,阻止不了全球化发展。这种立论从理论上看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是否有效取决于两个前提: 一是所有各方都能理性对待历史经验教训,二是矛盾双方必须超越相互指责,在相互理解基础上就争议问题形成最低限度共识。但这两个前提从历史和实践上来看都难以成立。在此背景下,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放缓或被扭曲的风险正日趋上升。要避免后一种趋势,争论双方应通过换位思考,更加理性地看待对方提出的关切和问题。
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08年11月 至2016年10月,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总计达5560项,最近一年新增401项。加上发展中国家同期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相关数据无疑将更加令人紧张。这些数据表明,逆全球化风潮至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全球化步伐,如果进一步加剧,将给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冲击。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并于2020年1月31日正式脱欧;
2017年,特朗普上台,“美国优先”被不断提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与中国开展贸易战;
2018年,意大利副总理马特奥·萨尔维尼喊出“意大利优先”;
2019年,巴西总统博索纳洛在他的就职宣言提到“巴西高于一切”;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全球供应链出现巨大危机,石油战、粮食战、物资战此起彼伏,7月,美国宣布退出世卫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