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博客出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将博客者自己博客上所写文字集结出版只是博客出版的狭义,广义上的博客出版是指基于博客的出版,即博客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多个环节。包括:1.利用博客寻找出版资源。即作者和作品。2.在图书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利用博客收集评价及意见。3.利用博客及其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开展图书营销等。全面理解博客出版的定义有助于出版社更好地开展博客出版。
1.速度快
传统出版物出版较慢,需要一定的出版周期,而Blog内容更新快,每时每刻都在出版。它将传统出版业作者一出版者一发行者一读者的工作流程极大地简化,成为作者一读者之间的交互作业。
2.成本低
Blog不需要自己建立网站。它是提供电子杂志网页的一种非常廉价的方法,现在有很多Blog站点都提供免费注册的Blog,有些则提供大量的空间,其价格也很合理。另外,Blog出版由于省去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因此成本大大降低。
3.使“按需出版”成为可能
Blog作为一个出版商、作者、读者的共享平台,读者能对你的文章发表评论,这样会在你和你的用户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评论也将给你的站点添加丰富的内容,并且提升你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Blog指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作品的发行量,从而使“按需出版”成为可能。
4.信息反馈
由于这种出版是互动的和有反馈的,因而能帮助企业更多了解读者的需求,为图书的发行量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并为系列图书的策划出版提供依据,减少图书出版的盲目性,降低图书的库存量,为企业增加效益。
1.博客离不开传统主流媒体
许多学者认为,博客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主流媒体。目前博客在信息源上很大程度还要依赖传统媒体。因为许多博客内容并不是原创,而是把传统媒体的消息转发或链接在博客空间里。一些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为博客提供了批判的靶子,离开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便失去了批判对象。很多以挑战传统媒体为己任的博客将不复存在。这是一种“你报道,我决定”的模式。这种观点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共生性和矛盾性。
2.博客不具备新闻专业性,不是真正的新闻媒体
北卡罗来那大学传播研究方向的副教授co—riDauber认为,博客只是碰巧报道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新闻记者。尽管博客在及时性、目击性、多元化,甚至在某些领域的专业性上具有优势,但一些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员认为,在新闻专业素养方面,博客仍远远不及传统媒体,还不是真正的新闻媒体。一些专业记者认为,真正的新闻需要洞察能力,需要对现场的处理经验和把握能力,以及审慎的态度,博客不可能随便使什么人都成为新闻记者。另外,博客文章往往从发布新闻直接跳向发表评论,缺乏平衡性的分析,很容易被不同利益集团操纵。非专业性使得虚假新闻、误导性内容和错误失实屡屡发生,影响博客可信度。比如在总统大选投票阶段,德拉吉就错误报道了克里在佛州和俄州遥遥领先,另一个较知名的叫Wonkette的网站则称克里在俄州是52票对布什的47票,在佛州是51票对布什的49票,结果造成对受众的误导。因此,有人断言博客如此“缺乏专业技能,缺乏衡量标准,缺乏谦恭态度”,是不可能取代传统媒体的。
3.受众面仍有局限
尽管博客增长迅速,但其受众面与已经发展数十年的传统媒体相比仍然较小。即使是最有影响的博客日志,阅读的人数仍然相对很少。据网站影响力排名调查公司Hit—wise的数据显示,排名最靠前的博客也只占网络浏览量的0.0051%。另外,有专家指出,博客只适合较小的群体进行互动,数量在几百人最适宜。
(一)创造出了一种交融性出版模式
博客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了出版社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出版社传统的出版模式是:作者创作——编辑修改——发行——读者阅读。即一般是作者进行文本的创作(无论选题本身是出版社编辑策划的结果还是作者根据自身学识、专业领域而自行进行的创作),然后作者将创作完成的文本交付到出版社编辑手中,接着编辑对文本进行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可读性等方面的编辑、加工,经过三审三校,发排付印,最后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编辑和发行完全是一条线性的传播模式。虽然在作者和编者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对稿件的意见沟通,但作者、编者和发行人员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互动,几乎都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在这个出版链上,缺失最为严重的是读者,我们几乎看不到读者的存在,更听不到读者的声音,读者完全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只能作为被动的接收者,等待从书店里购买图书进行阅读。
无论是在编辑和作者的互动循环上,还是在读者的参与度上,博客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单一线性模式,成为“营销先行——编者策划——作者创作——读者评论——编者进行数据分析——作者修改——继续接受读者评价——修改、定稿——发行——读者阅读”的交融性出版模式。在博客出版的过程中,首先由出版社策划选题,寻找合适的作者进行写作,然后把文本的一部分挂到网上,开始接受读者的评论,这也是营销活动的开始。接着,编辑会对不同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和评论言论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文本本身和读者期待之间的偏差,然后和作者商量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再次(或再几次)把修改过的新文本挂到网上接受读者的审阅,编辑和作者认为内容完善成熟了才会进入编辑、加工和校对环节,最后发排付印,进入流通领域。
在博客出版这个活动“场”中,无论是作为出版方的营销、编辑,还是作为创作方的作者,甚至连读者都没有缺席整个过程。其出版模式具有很强的交叉循环互动性。这种交叉循环互动性的出版模式则是博客出版的创新之处。
(二)在出版理念上更倾向于平民视角
博客出版源于出版人出版理念的转变,来自一线编辑前沿的出版眼光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这种出版形式也将对传统的出版理念产生一定的冲击。一般说来,传统出版社也会出版一些比较优秀的普通人的作品,但总体上是以名人、名著为主要出版资源。普通人能够出书的机会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传统的出版理念下,出版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业,是为精英阶层的出版意向服务的,一般老百姓的日常写作是很难入编辑们的视野的。这一点在实行书号严格审批制的现实实践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每个出版社每年所能支配的书号是一个定数,必须数着书号出书。所以,传统出版社一贯秉持的出版理念就是精英写作、精英出书,往往那些更富有知识性、教益性的内容能够优先地获得书号资源,进入出版者的出版视野。
而博客出版在出版理念上则大为不同,它抛弃了传统出版那种宏大叙事模式支撑的精英理念,更多地把眼光转向富有平民关怀的日常叙事语境中来。在博客出版的选题中,出版社不再把是否名人、大事、大智慧当作选题的惟一尺度,相反,只要你的博客内容具有吸引力,具有稳定的读者群和较高的博客点击率,那么你的博客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本博客书青睐的内容来源。在已经出版的博客书中,当然不乏名人博客,而且为数不少。但是,我们看到更多普通人的文字也正在变成铅字。比如写把“树”糊在锅里、“蚂蚁”死在树上的梅子,相亲不断而啼笑皆非的乔乔,“离上帝最近”的周轶君,自然朴素而真实贴心如纯棉爱情的赵捷,以及伸着懒腰娇嗔地问“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的弯弯。他们都不是名人,也不是明星,更不是专职作家。可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写作风格,妙趣横生的想象力,他们出书了,并且不少书进入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在传统的出版理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博客出版则实现了普通人出书的梦想。
可见,博客出版已经从秉持精英理念的宏大叙述转向富有平民关怀的日常叙事语境,于名人中发现平凡、琐碎而真实生活,于普通人中发现不乏深刻、犀利的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博客的点击率成为内容选择的重要标尺。
(三)促使出版界更加重视版权保护工作
博客的网络即时出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也进行着改变,给出版业也带来了新的冲击。一方面,博客为出版社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为出版社的内容选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博客出版的便利性也对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版权意识的淡薄,无论是博客作者本人、商业网站,还是出版社,有时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有的出版社或杂志社甚至未经博客作者同意就转载、摘编或者出版博客作品。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版权代理部负责人说:“很多商业网站或者发表原创的博客写手的文章,或者是转载文章,都是侵犯博客写手的权益。传统媒体也没有对网络写手的版权给予足够重视,对约来的稿子会付稿费,但对从别人博客上转载的稿子则连招呼都不打。-EIJ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了博客作者在博客首页注明“版权所有,转载必究”,或者“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本博”,抑或是“版权所有,如有转载稿酬按千字N元计算”等诸如此类的说明外,作为博客出版的重要一方——出版社更应该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
出版社与博客内容的直接合作必然会伴随着网络盗版、伪书等问题的出现,这也必然会增强人们的版权观念,强化人们的版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