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目录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前沿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主要受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历了古典区域分工贸易理论、新古典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和新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几个阶段。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里昂惕夫之谜”、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与直接投资增加,直接推动了对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研究。

  分工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规模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专业化程度提高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单纯追求规模的企业有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基于专业化经济的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帕累托最优存在一致性。这个竞争均衡不但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决定一个最优经济组织水平。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内容

  分工贸易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而提出来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贸易。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主要理论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赫克歇尔奥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等。

  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但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

  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绝对利益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认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两类国家或区域可从这种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理论发展了区域分工理论,但它不能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与绝对利益理论一样,它是以生产要素不流动作为假定前提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赫克歇尔与奥林在分析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并假定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那么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有利的地位。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理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理论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从而把比较优势当成是绝对和不变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不够充分;三是完全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四是对自由贸易和排除政府对贸易的干预的假定等与现实不符。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

  a. 劳动地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以分工为媒介、制度变迁为核心、累积因果、自我演进的非均衡过程。

  b. 如果一地区生产一种产业(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业衡量)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种产业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地区在该种产业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各地区专业化产业(产品)的选择:“两优取大优,两劣取小劣”(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c. 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规模递增收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产业间的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着产业内部的区际(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