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副语言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语言为符号,而以其他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感知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作为人际传播的主要手段,语言和副语言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首先都是人类进化和交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产品”,在人际传播中,人们同时使用语言和副语言这两种“产品”。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是用口说话,而不发出任何身体动作和表情;一个人只用身体动作和表情表达意思,而不说一句话,同样是不可思议的,除非他是哑巴。在面对面的言正是同人们清醒的、自觉的意识相关联;而副语言常常是和模糊不清的、不自觉的潜意识打交道。常言道,意识的外化形式是语言,而潜意识的外化形式却显示为副语言。正因为如此,副语言的可控性程度更低。如果将传播手段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副语言,我们不难发现书面语言最有时间润色,因而可信程度最低。所以书面语言是最易控制和掩饰真情的一种方式。口头语言斟酌和修改的时间较少,自觉控制机会也相对少一些,可靠性也就大一些,但仍有时间自我掩饰和控制。副语言行为除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外,一般是不易控制的,有时甚至完全出于无意识之中。如害羞时满脸通红,害怕时脸色苍白,手脚发抖。特别是心跳、呼吸速度、体温、瞳孔大小和身体战栗等都比其他动作难以控制。所以,副语言行为相对来说最为真实。这些方面也成为机械或人工测谎仪的观察对象。
副语言作为人际传播的一种信息表达手段,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连续性
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使用副语言符号进行传播。副语言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进行,在交际过程中,有意识的副语言行为是交流,无意识的行为举止也是交流,甚至不说话的毫无表情也是一种交流。由此可见,副语言是“连续性”行为,没有开始和结束之分。正如欧文·戈夫曼所言“: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通过身体习惯性动作的传播。”即便在没有语言参与的情况下,人们之间仍能通过距离、身体气息、肢体移动等符号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总之,副语言传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就是副语言的连续性。
(二)立体性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并不只是运用一种副语言符号,说话人的语气口吻、面部的表情、肢体的动作、器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可以出现。副语言行为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当一个人愤怒时,他会横眉怒目、咬牙切齿、紧握拳头;当一个人高兴时,他会喜笑颜开、手舞足蹈;当一个人悲愤时,他又会捶胸顿足……实验表明,人们的情绪几乎都是由整个身体表达的,要使身体的不同部位表达各不相同或矛盾的情绪,非常困难。因此,人们总是同时使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传情达意,副语言行为在空间上具有“立体性”。
一个副语言符号,通常与其他副语言符号相伴随,构成符号系统。此外,副语言符号与语言传播行为也往往密切相关,互相增强和支持。因而,在认识某一副语言行为时,应尽可能完整地把握相关的所有副语言讯息。
(三)模糊性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逻辑信息,右半球控制形象信息。因此,语言作用于右半球。语言能表达意义明确、逻辑清晰的信息;而副语言往往传递朦胧模糊的主观印象。人们常常将副语言符号视为一种肖像性符号,即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规约程度低, 因此, 副语言不能明确地表达具体的思想,它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不确定的。同样是拍桌子, 可以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 也可以是“拍案叫绝”, 表示赞赏至极。只有联系具体的传播情境,才能明确副语言的意义。
(四)真实性
如前所述,副语言较之于语言可控性低,因而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副语言传播是非常根深蒂固和无意识的,许多时候,语言信息和无意识表露的副语言是相互矛盾的。人的真实意图往往用语言信息掩饰,然而在副语言沟通中却很难掩饰。
为什么副语言具有真实性呢?一方面,由于语言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而副语言大多是发自内心深处,是无意识的,是传播者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传达的意思大多属于物理层面,是受意识控制的。这些经理性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这就是所谓说出来的语言并不等于存在于心中的语言。因此人们常说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副语言行为是其整体性格的表现以及个人人格特征的反映,副语言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是人们潜意识的反映,很难掩饰和压抑,具有更强的真实性。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则他会用指尖说话。因此,当语言信息与副语言信息发生冲突时,我们宁愿接受副语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