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政学研企”四体合一的实战派和理论派相结合的管理专家、中国著名职业经理人、华商智业集团董事长
目录 |
刘春华,中国著名职业经理人,“政学研企”四体合一的实战派和理论派相结合的管理专家;北大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6所高校的EMBA课程教授;
原海尔空调营销总监,原帅康集团常务副总裁,现任华商智业集团董事长;中国营销界最高奖项——“营销金鼎奖”获得者;中国品牌界最高奖项——“太阳花奖”获得者。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栏目BOSS团成员,CCTV《经济信息联播》专家团成员,2019-202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类畅销书《华为营销基本法》作者。
刘春华服务中外企业超过1000家,包括三星电子、美的集团、天威控股集团、天喜控股集团、明月海藻集团、海信集团、悦达集团、山东电建、长安马自达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中国邮政、东风汽车、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
“营销的第二条S曲线”的观点: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当企业第一条呈S状曲线的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前,应该尽快找到第二条产品生命旺盛的S曲线。而找到第二条曲线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嫁接式第二曲线,一个是再生式第二曲线。
营销的第二条S曲线是“营销拐点论”的基础理论。本理论的提出,最早是基于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的持续探索。他为了让第一条S曲线衰退时间延迟一些,提出了产品延寿(Life Extension)的策略。“产品延寿策略”就是对产品进行持续地创新,不断地创造新的上升曲线(既有客户或新客户),将销售额拉高。这种做法不是等到成熟期或衰退期才开始,应该是在新产品推出上市后,就对该产品的日后改款、性能提升、或是产品路线图,进行完整的规划。
这种第二曲线的寻找没有颠覆原来的产品,刘春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展和创新,认为企业一定要在走下坡路这个拐点之前找到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本理论重在解决“企业在谋取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点时如何保持较好的趋势发展”,和“找到企业二次创业的突围点”。
“营销拐点论”的观点:企业不赢在起点,也不赢在终点,而是赢在拐点。如何识别企业的营销拐点并能够突破是本理论的核心。
本理论提出:企业营销拐点可以有8个入口(调研了200家企业实战后的结论),从这8个入口寻求突破效果明显,这些拐点的突围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8个点的任意组合。
本理论主要解决企业销售额持续徘徊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卡位”(高原反应)。此时,内部团队已经开始出现路径依赖现象,各部门之间推诿市场瓶颈的责任。8个点是八个责任部分,各自负责推进,而又保持系统的目标一致性:既系统突围,又重视单点优势的塑造。
2014年刘春华提出“寻找企业的营销拐点”理论后,在近300家企业进行落地验证:一个细分的新品上市规划可以挽救一个企业;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辉煌一个企业;一个绝伦的营销活动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一个落地的品牌管理系统可以长青一个企业……这些都是“营销拐点”寻找和突围的结果。
作为海尔企业文化体系设计的中后期参与者,该理论观点为:文化是移植在全体员工心灵里的正向思维DNA,不是简单的老板文化,它可以细分为四个维度(类似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因此,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始于单向,融于双向,终于多向。
一个企业的文化内部可以复制,但是外部难以复制,因为它是隐藏在企业内部的四个维度的组合体,部分可视,部分隐藏,部分可感,全部可控。
企业文化“4I合一”落地执行法是指VI/CI(物质文化)、BI(行为文化)、SI(制度文化)、MI(精神文化)的四个层次的合一,层次之间有先后关系。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后四步为:“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内化于心”,四步系统落地入模,但其本质在于落地入心。
本理论注重企业文化的落地和执行,解决了企业管理者“文化重要但不知如何落地“的难题,也解决了文化培训中的“三分钟的热情,一小时的冲动,培训后的一动不动的难题”。
刘春华是海尔服务流程和体系的设计者之一,他提出的“服务营销120理论”:把隐形竞争力变为显性竞争力,并超出客户20%的预期。
例如:海尔的五个一服务工程让海尔的服务看得见;海里捞的“温馨等待服务”让它的服务创造了无数“传奇故事”,变事故为故事,变故事为传奇,变传奇为口碑;东方航空公司的全流程服务,让东方航空的服务赢在飞机起飞之前等等。此理论的核心在于找到100和120两个关键的CP点。
本理论主要解决了企业产品超值体验的问题,五个新营销的关键要素:场景、IP、社群、体验和传播是营销这一理论模型的五个要素。
实践好这一理论模型,可以产生四种购买:重复购买,相关购买,大额购买和推荐购买。
经营企业的本质就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大背景是团队建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是团队的比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何做到团队的”薪火相传“是团队建设的不变课题,而团队成员的频繁更换、人员青黄不接、客户信息流失、作风断代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常态。
针对这一难题,刘春华提出“12321”法则,适用于企业的管理者的梯队建设,让企业在永续运营的前提下,让团队的竞争力可以续存,可以相传,形成可持续发展。
团队中的个体如何保持竞争力呢?
张瑞敏有言:局部之和未必等于整体效果,换句话说:管理学中1+1≠2,甚至于1+1<2。个体需要保持竞争力,但又必须保证系统的竞争力,结合“12321”法则,刘春华提出了团队建设中团队成员的“选育用留引淘”六步法以及建设“人才池”和“长板凳”计划的方法和技巧。
“人人是人才,如果不是,那是你放错了地方。”6步法是系统管理方法,主要解决团队的梯队建设难题和 “留人才难”的企业顽疾。人力资源就变为了前瞻性战略人力资源,结合人才鉴别工具——“性格色彩五项模型”等辅助工具,可以让团队成员认知自己,让团队长重新审视团队成员,避免“人才浪费”、“逆向选择”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理论源自麦肯锡的7S模型:“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风格style”、“技能skills”、“企业文化shared value”的7S模型。刘春华把这应用到企业战略梳理和落地中去,从7S入手,适合企业在优化结构、构建组织、搭建平台、塑造员工风格和战略分解时使用。
理论源自麦肯锡的7S模型和4P营销理论。七上:是董事长等决策层需要掌握的,八下:是高层和中层需要掌握的。八下部分增加了4P之外的:战略、品牌、客户/用户和服务。如是,形成了在营销系统中高层的明晰分工和高度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