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内河航运中心本质上是以航运为主导的航运物流产业要素的集聚。在内河航运中心,各种运输方式实现高度融合。在内河航运的主导下,各种内陆运输方式实现与国际海运在标准和服务上的统一,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运输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细化,形成综合运输交易及其服务业、综合货物运输业、内陆港口服务业等3个层次,在本地区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力。一旦内河港口城市具备以航运为主导的区域综合运输资源配置能力,那么该城市的内河航运中心地位将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一)与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
国际航运中心本质上是航运产业要素的集聚。航运产业集群主要分为航运交易和服务业、船舶运输业以及港口服务业等3个层次。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一般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运中转型,第二阶段是加工增值型,第三个阶段是资源配置型。上海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内河航运中心的特性不同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缘于密集的国际航运干线,航运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其他运输方式只能作为航运的集疏运方式,而内河航运方向单一,难以单独因航运而成为中心,即便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心,也难以形成对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内河航运中心产业要素的构成和集聚模式与国际航运中心有一定的区别。
(二)与内陆物流中心的比较
国外有学者将货物集散中心分为沿海门户港、枢纽港(含水港和干港)、一般内陆港、内陆卫星港等4个层次。沿海门户港位于国际主干航线的末端,在国际供应链的第一层网络,可以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枢纽港、一般内陆港、内陆卫星港可以定位为不同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在航运中心,物流强调的是实现船舶运输、港口服务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整合,并衍生配套增值服务,因此,建设物流中心成为建设航运中心的先导,这一点对于内河航运中心而言尤其重要。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比较优势,并且较易实现与沿海门户港的衔接,这为内河港口城市建设物流中心提供优越的条件。建设枢纽港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是建设内河航运中心的头等重要内容。
1.建设目标
内河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首先,建成枢纽港层次的区域物流中心,通过以内河航运为主导的多种运输方式,构建与门户港、其他枢纽港等物流中心之间的运输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按照市场规则实现行业优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使本地物流量伴随本地经济的发展实现较大的提高,增强和巩固其枢纽港的地位;其次,实现以航运为主导的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融合和要素集聚,以内河航运为主导,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消除一体化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为物联网的发展铺平道路,以内河航运为主导的运输业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分工不断细化,形成产业要素的集聚,从业人员的专业和收入水平处于所在地较高水平;最后,具备区域综合运输资源的配置能力,较高的物流量有利于吸引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而完善的市场体制又使这些参与者优胜劣汰,逐步形成对区域综合运输资源的配置能力。
2.建设重点
建设以航运为主导的物流中心,首先要有以航运为主导的、完善的、成本较低的公共运输网络,这需要政府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网络布局,创新投融资模式,防止将过高的建设成本转嫁给物流;其次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机制,政府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市场规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吸引优秀航运物流企业入驻,扶持本地航运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首先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统筹规划,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其次需要统一技术和服务标准,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和运输服务保障标准;最后需要改变多重管理的局面,引导企业之间的联合,提高面向客户的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综合运输产业要素的集聚是以物流量的提升为基础的,同样也需要优质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吸引政策。
3.保障措施
建设内河航运中心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因此,必须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从行业准人、行业规则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工作。内河航运中心建设要防止“遍地开花”,应依据国家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在内河航运物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投资监察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既要加大投资力度,又要严格控制投资速度和规模,实现投资最优化,防止将过高的建设成本转嫁给运输企业。此外,需要完善各项法规,优化运输市场环境,消除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规范运输市场秩序,逐步淘汰落后运力,并采取必要的优惠措施,在内河航运中心率先推行税费抵扣等优惠税收政策,切实减轻航运物流企业的经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