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Low desire Society)
目录 |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提出的,他针对日本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
大前研一认为,在经历了通货紧缩,市场不景气的失落的二十年之后,许多日本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生子,不愿贷款买房买车,不想出人头地,对物质更是没有强烈的欲望。这样的情况不但是消费市场的硬伤,也给现有的各种商业模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1]
低欲望社会就是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的社会状态。
第一,年轻人和老年人消费欲望低。“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既不想买房买车,也不想结婚生子,从30岁开始就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钱。”同时,日本的老年人也不积极消费,大多数担忧“仅凭年金和存款就能安享晚年了吗?”“每当听到年金危机,或是步入老年后如果资产不到1亿日元就不够养老等这样的报道,老年人的不安感就会加重。”
第二,生活方式单一。大前研一认为低欲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本应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消费核心人群。这些年轻人的低欲望主要体现为三点:
老年人的低欲望则主要体现为不懂得享受人生。由于日本国民家族旅行的年平均天数在两天左右,对于习惯了这种状态的日本老年人来说,退休后即使想去世界上其他疗养地悠闲地享受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日本并非一直都是低欲望社会。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也是个欲望国度,但随着泡沫经济的骤然破灭,日本经济跌落至“失落年代”。这种急转直下的溃败氛围迅速消灭了所有多余的欲望,而等到经济复苏,低欲望已经固化为氛围的一部分了:在今天日本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感受到这种隐忍又略带悲观的氛围,就连日餐吃起来都索然无味,甚至在东野圭吾之类作家的畅销小说里,也能咀嚼出失落的味道。
从这个角度看,低欲望社会也算是系统性风险的一部分。一旦高增长经济体出现广场协议后那种急速的经济崩坏,不仅增长动能会受到瞬时打击,而且增长氛围的破坏还会带来长期损伤。如此想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每一个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这样的高增长经济体,真是意味深远又至关重要。
欲望是价值无偏的。低欲望也并非会带来经济灾难。从GDP层面看,虽然低欲望抑制了消费,成为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但换个角度,低欲望也并非“一无是处”正因为欲望寡淡,日本企业很少热衷于市场炒作和多元投资,而是淡定地专注于自身产业领城。而这恰是日本制造业大国、工艺性大国地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