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人际智能是指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体会他人的感觉,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1]
人际智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人际智能的表现形式可能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我们很容易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空间智能或身体智能——动觉智能形式很易于统一,并易于作出比较,而他们的人际智能却很难用同一个标准来加以比较或评价。对此,加德纳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人际智能的本质是在各种文化中的符号化,各种文化又都有其自己的符号系统,有其自己解释经验的手段。所以,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人际智能是不好比较的,有的甚至是异国人所难以明白的。人际智能在某种环境里是病态的现象到了另一种环境里则可能成了正常的。所以,当我们身处异乡时,熟悉当地的这些符号系统及其解释经验的手段对我们建立与当地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你在异国他乡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
人格认知的发展过程分为好多个步骤或阶段,在各个步骤上都有可能找出某些对人际智能的发展十分关键的因素。
1. 幼儿
幼儿在2~5岁期间能够用符号称呼自己或别人,并谈及自己的经验。符号运用的出现,对人格智能的发展来说有着很深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幼儿主要是通过认识其他个体来认识自己的。换言之,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得不特别注意别人的情况, 以作为了解自己情况的线索。
2.学龄儿童
这个年龄的儿童逐渐成为一个极其社会化的受规范控制的人--成为极想在所生活群体中的一名模范成员。
3.儿童中期
在入学后到青春期开始的这五年期间是儿童的中期阶段。儿童在这一时期继续有一种朝向更大社会敏感性的倾向。他对别人的动机不断地敏感起来,对自己的能力与不足之处也日益有了充分的感觉。儿童开始更多地考虑友谊关系,他会为保持一种人际关系而作很大的努力。他还会花上大量的力气去巩固自己在友谊圈子里的地位。
4.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对自己与对别人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同时,许多文化中的儿童在青春期都发生了一种十分关键的事件:产生了本体感(自我感)。这时的个体开始按照自己的情感与热情对事物进行评价,并能够依其所处社会的群体需要以及依照这种群体对他本人的特殊期望来行事。
5.成熟的自我感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是一个继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一个高度成熟的并充分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自我。达到这种程度的人对自己和所处的社会都有很深的理解,他们既能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的薄弱点,又能激励自己周围的人去投入丰富的生活。
(一)培养
人际智能的培养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以下是在班级环境中培养和增强学生人际智能的一些方法。
1.让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_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然而却缺乏体察别人情绪和意向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如:让某个学生经历某一事件,然后让其他同学谈谈这个同学可能有的感受,最后再让这个同学自己来谈谈亲身的感受。教师可以对谈得比较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并作简要的点评。这样,让学生们试着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并愿意去了解他人。
2.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门课程都可以采用一些集体性的活动来学习。如对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组成课外学习小组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如何与同伴,进而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以及如何理解和正确对待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态度。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人际智能,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培养人际智能的方法主要是从学会理解别人和学会与他人合作两方面进行。只有理解他人,才有可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可能培养起优秀的人际智能。
(二)评估
据作者目前所查阅的参考文献, 目前还没有针对人际智能的标准化测验量表,只出现在一些人格测验中有专门的测题用于评估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能力,如著名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问卷中有关于被试合群性的评量。鉴于人际智能的表现形式较为外显,所以用于鉴定个体(目前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人际智能的简易问卷已经有相当的数量,这些简易问卷通常是由一些描述性的句子项目所组成,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符合项目的多少来判断人际智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