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仓(local public welfare granary or barn)
目录 |
义仓是指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隋开皇三年(583)长孙平被徵拜为度支尚书。他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隋文帝表彰并采纳其建议。
唐太宗于贞观二年(628),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改为按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唐代自武则天末年起,便以义仓粮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唐玄宗以后更把义仓税定为国家正式赋税收入。义仓在历史上时废时设。
清代储备制度中,粮仓分为两类,一为“昌平仓”,一为“义仓”。昌平仓由国家出资建造,国家统一管理,储存的粮食主要用于战备等国家大事,只有最高行政机构才有权调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昌平仓是“皇家”粮仓,储量大,级别高。而“义仓”则应算是“地方”性粮仓了。